時間:2022-01-18 10:23
來源: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加快提高建筑用能效率。持續推動既有建筑、老舊供熱管網節能改造,加快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加快推廣供熱計量收費。大力推廣能源計量、高效節能光源、供暖空調系統高效運行、新風熱回收、節能灶具等節能技術,提高建筑用能效率。促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推廣太陽能光伏、地源熱泵和空氣源熱泵等技術,探索可再生能源應用和推廣模式。農村地區因地制宜推進熱泵、燃氣、生物質、地熱等高效清潔供暖方式。
六、加快推動農業綠色轉型
優化調整種養結構。結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整種植業布局和結構,優化小站稻、小麥、蔬菜等作物品種,推廣節水作物,構建科學合理、特色突出的種植業布局。科學規劃畜牧養殖布局,加強畜禽養殖禁養區管理,落實環城特色養殖區、遠郊生態養殖區分區管控要求,合理發展畜禽養殖規模,推動形成種養結合的都市型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優化水產養殖布局,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實施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允許養殖區“三區劃定”,科學確定養殖種類、規模和密度,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推廣多層次的糧經飼統籌、種養結合、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模式。積極推進寶坻、寧河等地區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建立各具特色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
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加強農業節水,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完善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管理制度,全市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0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72以上。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完善化肥農藥使用量調查統計制度,提高利用效率。嚴格畜禽、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規范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減量使用抗菌藥物。建立健全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電子追溯制度。
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涉農區積極推進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利用率達到98%以上,基本實現全量化。加強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因地制宜建立農膜回收服務網點。強化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及無害化處置。加強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七、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倡導簡約適度生活方式。建立綠色消費激勵機制,鼓勵公眾綠色低碳行為。加大政府綠色產品采購力度,逐步提高綠色產品占比。提倡“按需買衣+綠色洗滌+舊衣回收”的用衣方式。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等陋習。鼓勵購買節水器具、節電燈具、節能家電,實行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強化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銜接,加快公交站點和充電、加氫、停車換乘等配套設施建設,引導鼓勵步行、騎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鼓勵賓館、飯店、景區推出綠色旅游、綠色消費措施,嚴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在機關、學校、商場、醫院、酒店等場所全面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
深入推進綠色創建。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活動。各級黨政機關率先創建節約型機關,推行綠色辦公。2022年,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取得顯著成效。
第四章 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加強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
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強化區域協作、流域協同,持續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支撐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
一、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綠色轉型
服務協同發展。全力服務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區建設,服務重大建設項目落地,服務天津市國家級開發區與雄安新區共建特色產業園區。服務清潔能源供應保障,推動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推動構建區域綠色交通體系,加快調整大宗散貨運輸結構。
完善協同機制。深化鞏固京津冀生態環境部門協作聯動機制。推動“飛地”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管理。加強規劃政策、法規標準、執法監管、預警應急、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銜接合作。加強環境基礎信息共享、區域聯動執法監管,經常性開展跨區域、跨流域聯合執法,加大生態環境聯合治理和協同保護力度。探索區域污染治理設施共建共享,加快建立京津冀危險廢物轉移“白名單”制度,推動靜海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打造京津冀地區再生資源交易平臺。完善引灤入津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
二、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
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聯合治理攻堅行動。進一步完善區域重污染天氣聯合預警預報機制和應急聯動長效機制。探索開展臭氧及前體物聯合監測。
深化重點水域流域污染協同治理。強化流域協同治理,落實京津冀河湖長制協調聯動機制,建立健全跨界河湖生態保護聯動機制和水環境污染聯合處置機制。加強海河流域上下游和環渤海城市環保協作,推動聯合監測、信息共享、研判預警、問題處置、糾紛調處等協同開展。
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示范區。協同推進區域生態保護建設,加快建設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重點保護北部盤山—于橋水庫—環秀湖生態建設保護區,中部七里海—大黃堡—北三河生態濕地保護區,南部團泊洼—北大港生態濕地保護區,形成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以大運河文化帶主軸為重點,強化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加強獨流減河沿岸濕地建設和保護,協同做好雄安新區白洋淀保護修復,打造南運河—大清河—白洋淀—雄安新區生態廊道。
第五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突出依法治污、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一、強化協同治理,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堅持源頭防控,綜合施策,強化PM2.5和O3協同治理、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區域協同治理,深化燃煤源、工業源、移動源、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