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8 10:23
來源: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17日印發《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天津市“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進展成效進行了總結,對天津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了目標要求和主要任務。
詳情: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委、辦、局: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照此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1月6日
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成效的關鍵時期,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為切實做好“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國家有關規劃計劃,以及《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形勢背景
一、“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進展成效
“十三五”時期,全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實施“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組織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十條”,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探索實踐“依靠結構調整控污染增量、依靠工程治理減污染存量、依靠鐵腕治污管污染排放、依靠區域協同阻污染傳輸、依靠生態建設擴環境容量”的生態環境治理之路,推動生態環境取得歷史性、轉折性、突破性好轉。
生態優先認識更深。成立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動員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發布實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1+8”三年作戰計劃,謀劃推進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市堅決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意識不斷強化。市民群眾、新聞媒體關心關注生態環境,參與意識明顯提高,參與程度廣泛活躍。
結構調整舉措更實。調整產業結構,整合撤銷取締246個工業園區,關停退出3家鋼鐵企業,有效破解“園區圍城”、“鋼鐵圍城”,分類整治2.2萬家“散亂污”企業。調整能源結構,完成120多萬戶散煤取暖清潔化治理,改燃關停1.1萬臺燃煤鍋爐,煤炭消費總量較“十二五”時期末減少17.4%。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加快打造綠色港口,天津港停止接收“汽運煤”、停止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集疏港,鐵礦石鐵路運輸占比達到60%以上。
污染治理力度更大。堅持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新建項目污染“五控”治氣。火電行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鋼鐵企業全部完成有組織和無組織環節超低排放改造,6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基本完成節能和超低排放改造,燃氣鍋爐基本完成低氮改造,重點行業全面實施工業爐窯廢氣深度治理,758家重點企業完成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設施升級改造。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累計淘汰近50萬輛老舊車。持續實施道路揚塵“以克論凈”和街鎮降塵量監測排名。堅持控源、治污、擴容、嚴管“四措”治水。完成城市、千人以上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主城區消減131.08平方公里污水管網空白區,改造27.41平方公里雨污合流區。市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實現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從2016年的306萬噸提高到2021年的401萬噸,110座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每年10億噸廢水實現資源化利用。規劃保留村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河湖海灣等水域全面“掛長”。堅持陸海統籌減負、生態保護修復、風險防范應對“三招”治海。“一河一策”治理12條入海河流,開展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罰”專項行動,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建成環境風險信息庫、應急物資儲備庫。堅持農用地、建設用地“兩控”治土。完成農用地詳查、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治理修復一批受污染地塊,基本實現土壤安全利用。
生態保護范圍更廣。在全國首批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393.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陸海總面積的9.91%。加快推進“871”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升級保護875平方公里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736平方公里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穩步提升153公里渤海近岸海域岸線生態功能。薊州區、西青區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薊州區、西青區王穩莊鎮成功創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改革創新突破更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按照“一年一部環保法規”的節奏,制修訂6部地方性法規、21項地方標準。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環境保護企業“領跑者”制度。出臺《天津市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試行)》,創造性開展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回頭看”,覆蓋全市16個區和生態環境任務較重的市級部門。完成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鄉鎮街道全部設立環保工作辦公室。實施市領導生態環境保護聯系點制度、駐區現場督辦檢查制度。市、區兩級全部設立公安駐環保工作組。建立大氣、水環境質量月排名通報獎補制度,實行“靠后區”補償“排前區”。建立群眾有獎舉報制度、典型環境違法案例公開制度。發布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意見,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實現全覆蓋。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加快打造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連續實施兩期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加強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聯動,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鞏固完善區域環保執法聯動機制。開展突發環境事件聯合應急演練。
生態環境改善更好。大氣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全市(16個國控點位)PM2.5年均濃度降至48微克/立方米、較“十二五”時期末下降31.4%,重污染天數11天、較“十二五”時期末減少15天。水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好轉,20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優良水質比例達到55%、較“十二五”時期末提高30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斷面首次“清零”、較“十二五”時期末下降65個百分點;城市建成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12條入海河流全部消劣。近岸海域水質得到突破性改善,優良水質比例達到70.4%,較“十二五”時期末提高62.6個百分點。土壤環境質量始終保持良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噪聲環境質量狀況保持穩定。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保持在100%。輻射環境質量總體情況良好。生態狀況由“十二五”時期末的“一般”提升到“十三五”時期末的“良好”。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污降碳任務,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十二五”時期末分別下降16.8%、18.5%、31.1%、29.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十二五”時期末下降超過23%。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