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29 10:08
來源:濟南市生態環境局
城鎮面源污染治理。開展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實施城市初期雨水收集處理體系建設,持續開展汛前河湖水質超標隱患排查整治活動。查處雨排設施內傾倒垃圾、污物行為,優化道路保潔車輛作業方式,禁止道路保潔車輛收集水直排雨水管網和河道等區域。加強垃圾中轉設施滲濾液規范化處置,以歷城區為試點,在全市范圍內建成24處道路保潔廢水預處理設施,推廣道路洗掃車沉淀池建設,形成效果明顯的面源污染治理方式。到2025年,城市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持續深入推進工業污染減排。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施差別化流域環境準入政策,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加快推進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的高耗水、高污染企業搬遷入園工作。嚴格執行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加強全鹽量、氟化物等特征污染物治理。聚焦黃河、牟汶河、小清河等匯入東平湖及萊州灣的河流,持續推進重點企業氮磷污染治理。推進石油煉制、化工、焦化等工業園區雨污分流改造和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加大現有工業園區整治力度,全面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實施化工企業廢水“一企一管、明管輸送、實時監測”。推進萊蕪經濟開發區等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分類管理、分級升級改造。
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及規范化管理工作。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精準溯源,形成排污口臺賬,2021年完成入河排污口分類、命名、編碼工作,確定需要豎立標志牌的入河排污口清單。按照“取締一批、合并一批、規范一批”要求,制定“一口一策”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對148個劣Ⅴ類水體排污口進行整治。率先完成工業生產廢水排污口、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以及黃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2022年按照國家要求完成入河排污口標志牌豎立工作;2023年完成黃河流域排污口整治;2025年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依托排污許可證,探索建立“水體—入河湖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體系,建立流域精細化管理平臺。
第四節強化水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
提升水源涵養功能。按照省級要求將小清河、大汶河等河流源頭集水區納入省級及以上重要水源涵養區管理,建設水源涵養工程,設立永久性標志。制定和實施水源涵養功能提升規劃,有序推進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濕、低質低效林改造、濕地生態修復、廢棄礦山植被恢復等生態修復工程。維護南部山區等重要山體的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泉城泉水持續噴涌能力。開展重要水源涵養區基本狀況、生態狀況、人類活動本底情況和其他相關基礎信息調查,建立水源涵養重要功能區基礎信息臺賬。
實施節水行動。推行工業領域節水和水循環利用,建立健全工業用水定額制度,鼓勵節水和循環用水。建設工業節水示范工程,嚴格控制高耗水行業發展。推進城鎮生活節水建設,擴大非居民用水戶計劃用水管理范圍,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和非居民用水戶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開展農業高效節水示范灌區建設,到2025年,全市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543以上。積極開展節水示范建設,將節水融入到取、供、用、耗、排全過程,打造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新樣板。到2025年,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1.9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至16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0立方米以內。
有效利用非常規水源。加強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多元、階梯和安全利用,將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通過建設再生水回用管網,將集中式污水處理廠中水用于城市濕地補水、河道景觀用水、工業企業替代水,并在管網沿途配建中水站,為周邊住宅小區和市政設施提供中水使用。選擇適宜地點,建設商河縣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凈化等10處工程,加強再生水循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到2025年,城鎮再生水回用率達到40%。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建設城市屋面、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提高雨水資源化利用率。
第五節積極推動水生態恢復
統籌開展“河道有水”建設。按照國家、省生態流量管理重點河湖名錄要求,制定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推進城區河道有水工程建設。分期分批確定主要河流、湖泊、水庫生態流量(水位)。加快推進臘山河、大辛河(下游)、小漢峪溝河道補源工程,全面改善城區水生態環境,彰顯泉城水環境特色。實施河流水系連通工程,提高全市生態流量保障力度。實施濟南市東部水源四庫連通調水工程,優化黃河水、長江水和當地地表水的聯合調度和水資源配置,提高濟南市生態供水、水資源保障能力。2025年年底前,重要河湖基本生態流量(水量)達標率達到80%。
開展河道水生態試點。針對公眾關注度高、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水體,開展水生態調查以及水生態健康評價等工作,探索構建濟南市水生態健康監測、評價體系。因地制宜開展小清河源頭、大汶河賀小莊等重要河湖的水生態研究試點,開展試點水體的水生態完整性指數相關評價,加強重點水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退化水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修復。加快推進大辛河(旅游路以北段)等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構建中心城區多級別生態廊道。
加強河湖生態恢復。在重要河湖干流、重要支流和重點湖庫周邊劃定緩沖帶,強化岸線用途管控。對不符合水源涵養區、水域岸線、河湖緩沖帶保護要求的人類活動進行整治。逐步恢復小清河等河湖土著魚類和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生境。開展大明湖、雪野湖等典型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調查和健康評估。
積極開展美麗河湖建設。以重點河湖為統領,因地制宜,科學施策,逐步形成“一河口一濕地”的水環境治理格局,推動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定期開展省級美麗河湖創建工作,對治理和保護成效顯著的河湖進行表彰獎勵,推薦優秀案例申報國家級美麗河湖。完善美麗河湖長效管理機制,持續推進河湖生態環境治理改善。2025年年底前,力爭將大汶河、小清河打造成為具有全國示范價值的美麗河湖。
第七章推進安全利用保障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環境安全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的原則,持續推進污染防治,強化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確保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