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27 10:03
來源:廈門日報 廈門市生態環境局
推進流域精細化管理。優化實施以控制斷面和水環境功能區相結合為基礎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深化流域分區管理體系,優化水環境功能區劃與監督管理,明確各級控制斷面水質保護目標,逐一排查達標狀況。編制實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差異化治理。依托排污許可證信息,逐步建立“水體-入河(海)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體系。深化河湖長制,強化河湖長履職,加強對河湖綜合治理的協調、監督和指導,確保河湖綜合治理落地見效。健全水環境綜合治理協同工作機制,建立監控監測全覆蓋的動態監測預警系統,實施流域生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管理。
強化流域系統整治。嚴格落實水環境功能區劃,深化島外九條溪流(東西溪、龍東溪、官潯溪、埭頭溪、九溪、深青溪、過蕓溪、后溪、瑤山溪)流域綜合整治,堅持“一河一策”,強化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與城市排水規劃、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等銜接,確保各項水環境改善措施落到實處。持續開展全市主要溪流河道清障、截污、治污、清淤、生態堤防建設等工程,提高河道生態自凈能力,減少河流氮磷等污染物,實現小流域入海斷面水質持續穩定達標。
深入開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全面開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形成排污口清單,按照取締一批、清理一批、規范一批的要求,實施入河(湖)排污口分類整治。加快推進完成排污口“查、測、溯、治、管”五項主要任務。
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繼續治理城鄉生活環境,鞏固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努力實現長治久清。全面整治各區黑臭水體,到2025年,各區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3.補齊城鎮污水治理短板
強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適度提前規劃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站)建設與改造,特別是加快推進新開發片區的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工程建設,完善污水管理機制。推進排水管網溯源排查與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污水處理能力提升“三個一百”工程,強化城中村、老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推進高崎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和配套污水主干管網等項目建設,加快區級污水收集系統提質增效,健全排水管理長效機制。城鎮新區建設實行雨污分流。強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面穩定達標排放。
4.強化水資源保障
恢復和保障生態流量。科學確定生態流量,明確河(湖)生態流量(底線)要求,合理調配水資源,加強流域生態流量的統籌管理,制定完善生態流量調度方案。推進水資源和水環境監測數據共享,開展生態流量監測預警試點。到2025年,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9條溪流干流生態流量得到有力保障。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城市排水防澇防洪系統建設和完善工作管理體制,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島內以問題為導向,在已建城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等項目中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解決城市內澇、水體污染等問題。島外以目標為導向,結合新城片區開發,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25年,實現建成區5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
推進農業節水。大力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推廣應用農業生產高效節水技術,實施大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等建設,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
推進生態補水。建立生態補水制度,推動建設污染治理、循環利用、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理體系,鼓勵將城市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尾水以及經收集和處理后的雨水用于河道、湖泊生態補水。實施《廈門市九條溪流生態補水工程規劃》,啟動一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因地制宜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到2025年,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率超過25%。
5.推進地下水環境保護
強化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科學開展污染防治分區劃定。強化地下水污染源及周邊風險管控,開展地下水重點污染源清單管理試點工作。持續“雙源”調查評估,對化學品生產企業、工業集聚區、危險廢物處置場所、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重點污染源及周邊區域,開展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評估地下水環境風險。
構建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優化、補充完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點,以淺層地下水為重點,監測地下水質和其他動態變化,逐步構建區域全覆蓋、分布合理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以福建省生態云平臺、廈門市智慧環保建設為基礎,推動地下水污染防治信息化管理,鼓勵第三方參與和社會監督,逐步建立多層級的地下水污染源和環境質量監測體系。
第三節 率先建設“美麗海灣”
1.深化近岸海域綜合治理
加強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持續推動同安灣等近岸海域水體的綜合整治。加強九龍江口海灣綜合整治。嚴格管控海水養殖尾水排放,推行海水養殖尾水集中生態化處理。配合開展第三次全國海洋污染基線調查,防止新的海洋開發項目對近岸海域造成污染。
強化海域清淤。繼續推進廈門海域清淤工作,進一步改善東、西海域的水動力條件。科學評估鰲冠海域、西海域北部灣頂區域、環東海域瓊頭外側海域、舊電力進島第一通道等海域清淤環境影響,加快清淤項目落地。嚴格疏浚物或廢棄物傾倒過程的監督管理,嚴厲查處非法海洋傾廢行為。開展新的傾倒區選劃及現有海洋傾倒區評估研究。
2.強化入海排放口監督管理
逐步完善已審批備案的入海排污口長效監管機制。建立入海排放口“一口一策”污染整治管理檔案,摸清入海排放口污染物種類,嚴格分類監管。加強入海排放口檢查監測和直排海污染源監測監管,關停整治不達標的工業直排海污染源。開展入海河流污染物通量和入海口水質自動在線監測。
3.推進海漂垃圾綜合治理
加強陸源入海垃圾管控,建立沿海陸域垃圾收集、轉運、處置機制,加大海水浴場、沙灘保潔力度,實現垃圾不下海。加強沿海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的整治清理工作。健全海上垃圾監控清理機制,完善海上漂浮垃圾清理、回收、轉運裝備和設施,持續推進海漂垃圾清理和分類整治,強化海漂垃圾收集處置,做到海漂垃圾海上收集、岸上處置。擴大海漂垃圾軌跡預測預報范圍,運用視頻監控、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手段實現海漂垃圾信息化管理,加強預報和監控。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