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27 10:03
來源:廈門日報 廈門市生態環境局
第二節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進一步落實《福建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4—2030年)》,推進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的調查,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準確評估各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強化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點和觀測樣區建設,開展常態化觀測、監測、評價和預警。將生物多樣性相關內容納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深化重點物種及其生境保護。加大對國家、省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原生境的保護修復力度。建立物種保護成效動態評估機制,加大對公眾關注度低、急需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的保護投入。全面提升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和野化放歸能力。實施土著魚種保護和恢復,實現土著魚種等水生生物的重現和回歸。
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強化保護區監督執法,提升保護區規范化能力建設和管理水平。嚴格保護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環境,提高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保護能力。加強海洋赤潮預警報和防范應對工作。加大對互花米草的防范和控制力度,建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監視系統和風險評估及應急處置制度,減輕其對廈門市海洋生態環境的危害。加強候鳥遷徙路線和棲息地保護,開展增殖放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強化生物遺產資源保護和科學利用。完善生物遺產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度,加強科技助力。開展優良生物遺產資源發掘、整理、檢測、培育、篩選和性狀評價的研究和實踐,強化對國家持有、珍稀瀕危及其有重要價值的生物遺產資源的收集保存。開展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健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嚴格管理外來物種引入,嚴控跨境網購中暗藏的生物安全風險,開展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和預警。發展生物、化學和生態等治理技術,積極防控外來有害物種。探索開展生態環境安全評價。
第三節 完善自然保護地監管制度
優化調整自然保護地范圍及功能區。開展各類自然保護地綜合評價,逐步形成自然保護地體系。制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辦法,實現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制定自然保護地范圍和區劃調整方法,依規開展調整工作。制定自然保護地邊界勘定方案,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定標。編制自然保護地規劃,明確自然保護地發展目標、規模和劃定區域,將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生態保護空缺的區劃規劃為重要的自然生態空間,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
強化自然保護地常態化監管。加強自然保護地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并定期發布生態環境狀況監測評估報告。制定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督辦法,在自然保護地范圍內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強化監督檢查,定期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及時發現涉及自然保護地的違法違規問題,實現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監管。強化重點生態功能區開發活動監督管理,嚴格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加快建設生態保護監測網格體系和評估體系。充分運用在線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加快構建和完善生態系統數量、質量、結構、服務功能四位一體的自然生態監測網絡。整合生態保護監管數據平臺,推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保護地監管、生物多樣性觀測平臺融合和統一,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態云”平臺管理軟件系統和野外核查系統。開展生態狀況評估,通過遙感手段,全面評估生態系統格局、質量和服務功能。
專欄五: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
東坪山林相改造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完成山體林相改造,配套建設林相改造區的灌溉設施,含新種植幼林撫育。
馬鑾灣片區生態修復工程:包括馬鑾灣片區生態修復(三期)工程(南岸濱水段)、馬鑾灣新城蕓尾水道景觀綠化工程、馬鑾灣新城環灣岸線新月段綠化工程、馬鑾灣新城環灣岸線內灣段綠化工程、馬鑾灣片區生態修復三期工程(集美北區段一期)、馬鑾灣片區生態修復三期工程(起步區段一期)、馬鑾灣新城過蕓溪生態修復工程、馬鑾灣新城集美片區水生態修復工程(一期、二期)等,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綠化工程、護岸工程、景觀橋梁工程。
鰲冠海域岸線保護和生態綜合整治(鰲冠片區海域修復)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鰲冠灣清淤,灘面清理、岸線保護與生態綜合整治、紅樹林種植等。
官潯溪(環東海域新城段)綜合治理工程:包括建設初雨截流管涵、初雨調蓄池、清淤、兩側生態護坡擋墻改造,建設生態綠地和現狀護坡綠化升級改造等。
九溪口(大嶝海域)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開展紅樹林的林分保育與優化,在紅樹林區域建設生態科普廊道,開展九溪入海口、大嶝橋北側及大嶝島北部互花米草綜合整治工程,通過人工方式清除互花米草,并種植紅樹林等。
第九章 強化風險防控,牢守生態環境底線
牢固樹立環境風險防控底線思維,完善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體系,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強化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管控,加強新污染物治理,健全環境風險預警與應急體系,有效防范和化解環境風險。
第一節 加強環境風險管控
全面排查環境風險隱患。以海滄南部石化片區、新陽工業片區、東孚工業片區、同安綜合工業園區、翔安綜合工業園區、火炬(翔安)產業區等工業園區、港區化工、石化碼頭等重點行業涉重金屬企業化工企業為重點,加強環境風險評估,提升完善重金屬企業及國省控重點企業環保智能化監控平臺,充分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重金屬企業生產運行及排污的實時監控實現更加嚴格的全過程監管,提升環境風險智能指揮調度能力和水平。加強對用于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微生物菌劑的環境安全管理,確保微生物菌劑應用單位使用通過環境安全評價的微生物菌劑。
實施環境風險防控。落實國家環境安全監管規定,加強環境風險防控。根據《廈門市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及工業園區規劃布局要求,實施區域環境風險防控。根據企業環境風險特點,建立完善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深化環境風險應急響應機制,形成上下貫通的環境應急管理網絡。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