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02 14:36
來源:中國水網
專欄 9 環?;A設施補短板重點任務
1.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重點任務。實施污水管網及處理設施建設工程,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對進水濃度偏低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實施"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實施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工程,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開展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創建工程。推動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實施縣城過境河流水系治理,加強縣城排水防澇設施建設。
2. 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強弱項重點任務。實施污泥處理設施、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危險廢物處理設施、醫療廢物處理設施、電子廢物處理設施、工業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建筑垃圾處理設施、畜禽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等重點工程。加強衛生填埋場運營管理,實施滲濾液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或擴建工程。
3. 農村環?;A設施補短板重點任務。完善農村集中供水、生活垃圾分類等設施,基本實現自然村集中供水、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全面推進廁所革命,廁所糞污全面得到有效處理或者資源化利用。加快推進農村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示范建設,推動符合農村地區實際的適用技術應用。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行動,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第六章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建立健全自然生態監管手段和制度,推動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保護重要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安全保障水平。
第一節 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建設
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自然公園為補充,覆蓋全面、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加快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建設。建立統一高效的管理體制機制,制定資源保護、科研監測、特許經營等制度,建立健全資源管控制度體系和監測監督機制。建立南嶺國家公園分區管控制度,實施核心保護區、一般控制區的分區管控差別化管理。完成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建立自然資源信息數據庫。深化開展科學考察等相關科學研究和生態監測,實施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護及生態修復、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工程項目以及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等項目。搭建"天地空一體化"保護管理、生態監測、自然教育和自然體驗平臺,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建設智慧國家公園,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引導社區參與國家公園的建設和管理,建立社區共管機制,完善社區參與機制。到2025年,基本構建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機制,初步建設具有保護、科研、教育、游憩等綜合功能,以完整森林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傳統民俗文化為特色的國家公園。
深入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初步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打造全省生態保護新高地。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推動實現自然保護地規范化、法治化建設管理。加快建立自然保護地基礎數據庫,摸清自然資源家底。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建立分級分類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重新劃分類別和管控分區,明確各管控分區邊界、規模和管控要求,實現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加快推動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完善優化自然生態空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的空間格局,啟動全省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設備及自然生態保護修復、科研監測、生態服務供給、人才機構、法律法規、天空地監測一體化平臺等重點工程建設。到2025年,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13%,海域不低于7.5%。
第二節 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行動
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全面實施綠美廣東大行動,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加強森林撫育和改造,推進公益林提質增效,加快建設南粵秀美山川。
實施綠美廣東大行動。全面推行省、市、縣、鎮、村五級林長制,強化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森林資源保護發展責任。推動科學綠化,豐富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打造國土綠化新優勢。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建設高質量水源林、營造高質量防火林帶,提升森林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提高森林防火效能。加強森林分類經營,開展中幼林撫育,積極培育珍貴樹種,實施大徑材示范基地建設,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開展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縱深防護林建設,形成以消浪林帶、海岸基干林帶、海岸緩沖林帶為主體的綜合沿海防護林體系,有效提升沿海防護林的整體防護功能。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8.9%,森林蓄積量達6.2億立方米。
開展森林生態保護修復。建立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繼續實施國有天然林停伐和管護補助。推進天然林與公益林并軌管理,實行天然林差別化管控措施,嚴管天然林地占用。加快建設公益林和天然林精細化管理系統,推動實現公益林"數字化"管理。加強公益林建設,持續合理優化調整公益林布局,對公益林實行分級保護,穩定維持公益林面積總量。推進南粵古驛道森林生態修復,以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為紐帶,組織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開展林相改造,打造景觀節點,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各具特色南粵古驛道,形成"驛道網+綠道網"的生態景觀廊網。到2025年,全省天然林保有量穩定在240萬公頃。
大力發展森林生態產業。調整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做實做穩以森林資源培育為重點的林業第一產業,做大做強以林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林業第二產業,做精做旺以森林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為重點的林業第三產業。積極培育用材林及其他原料林,提高林地產出率,增加木材有效供給??茖W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優化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區域布局,加強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培養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推動集約化、規?;?、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強嶺南特色林藥、林果、林菌、茶葉、油茶、花卉、苗木、木本糧油、珍貴樹種等產業建設,大力培育非木質林產業,打造林業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集林業、醫藥、養老、旅游、教育、文化、支農于一體的森林康養產業。到2025年,培育發展省級特色經濟林示范基地50個以上,建成國家級、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00個以上。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