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02 14:36
來源:中國水網
系統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繼續保好水、治差水、增生態用水。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科學規劃供水布局,全面統籌、合理規劃流域、區域內的飲用水水源地。加強東江、西江、北江等主要水源地供水片區內及片區間的聯絡,構建城市多水源聯網供水格局。合理安排、布局農村飲用水水源,全面完成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規范化建設和清理整治工作。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入河排污口規范化管理體系建設。持續推動工業、城鎮、農業農村、港口船舶等污染源治理。加強韓江流域綜合治理,加強東江、西江、北江、鑒江等優良江河及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高州、南水、鶴地等重點水庫水質保護,推進一級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消除重要水源地入河入庫河流劣Ⅴ類斷面,試點開展高州水庫、新豐江水庫入庫總氮控制。強化重污染流域干流和支流、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中心城區和郊區農村協同治理,構建一體化治水機制。因地制宜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措施,全域推動黑臭水體整治修復。建立地下水污染場地清單,全面開展地下水污染分區防治。加強水生態系統修復,深入開展美麗河湖創建,推進"灣區引領,十廊串珠"的萬里碧道建設。構建河湖生態廊道,保持韓江干流潮州段、楓江干流等區域生態系統連通性和完整性。推進潼湖、淡水河、石馬河、黃江河、榕江、廉江河、小東江流域彭村湖等一批水生態系統修復示范工程。到2025年,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不低于89.9%,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系統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源頭管控,建立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規范化管理機制,落實新改擴建項目土壤環境影響評價、污染隱患排查、自行監測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嚴格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以確保農產品質量為目標全面落實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措施,建立健全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動態更新機制,建立優先保護類耕地周邊禁入產業清單。加快建設運營全省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支撐建設用地地塊全生命周期土壤環境監管。創新完善工業污染地塊治理方式,鼓勵采用"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到2025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分別達到92%和93%以上。
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深入推進深圳國家"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加快推進珠三角其他各市"無廢城市"建設,鼓勵粵東西北各市同步開展試點。制定完善工業固體廢物收集貯存、利用處置等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在重點行業實施工業固體廢物排污許可管理。完善固體廢物環境監管信息平臺,推進固體廢物收集、轉移、處置等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工作。建立和完善跨行政區域聯防聯控聯治和部門聯動機制,強化信息共享和協作配合。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以上,工業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9%以上。
專欄7環境污染治理重點工程
1. 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實施飲用水源地及優良水體保護工程、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要河湖濕地生態保護工程、實施水生態流量保障工程、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程、重點河口海灣綜合整治工程、美麗海灣及美麗河湖創建重點工程。
2. 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實施石化、水泥、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企業深度治理工程,實施天然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工程,實施涉VOCs排放重點企業深度治理工程。
3. 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開展典型行業用地及其周邊耕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程、土壤-農產品加密調查工程、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工程。實施一批農村地下飲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及實施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環境安全保障工程。
4. "無廢城市"建設工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無廢試驗區"。推動"無廢園區""無廢社區"等細胞工程。支持中山翠亨新區"無廢新區"建設。
第二節 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
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以增強城市競爭力和區域包容性為目標,將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與土地綜合整治、新區開發建設、生態旅游等深度融合,推動城市整體升級和鄉村全面振興。
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和要素配置,科學確定各類城鎮建設用地比例。引導產業空間集聚增效,加強與經濟發展的空間匹配,加強現代化商務設施配套。提升生活空間品質,做好與人口發展相匹配的居住空間布局,適度提高居住及配套用地的比重。加強城鎮開發邊界內親民藍綠空間建設,織密城市綠地網絡,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加強健康化、藝術化的公共活動空間供給,為居民提供更多休閑文藝體驗空間。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構建智能精細的現代化城市治理格局。加強韌性城市建設,著力補齊城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短板,提升社區防災自救能力。加強縣城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加大易澇點整治力度,進一步提升縣城防洪排澇能力。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加快推進"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建設。提升體現文化特質的城市空間和建筑風貌,通過織補、連接、創意利用等多種方法保留城市歷史記憶。加快推進縣城新型城鎮化國家示范縣、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點等示范建設。到2025年,公園500米服務半徑覆蓋城區居民區面積比例達80%以上。
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動。落實環境衛生網格化管理制度,加快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和運行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動農村戶用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運維市場化與監督社會化,全面提高鄉村旅游區等公共廁所覆蓋率。提升村莊綠化美化建設水平,推進農村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建設,實行清舊補綠、拆舊建綠,推進農戶房前屋后院內、村道巷道、村邊水邊、空地閑地綠化美化。加大中小河流和鄉村水體生態治理力度,保護好村域水面、水質,實現河道清潔,水體流暢,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實施耕地河湖休養生息,健全天然林、水源涵養區、濱河濱湖帶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加快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完善農村宅基地和農房建設管理政策,強化農村住房規劃管理,制定鄉村風貌修復提升指引和負面清單管理文件,引導形成各具特色的村莊格局風貌。到2025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粵東西北地區80%以上行政村、珠三角地區全部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