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6-22 09:26
來源:浙江省發展改革委
(三)推動重點區域適應氣候變化
開展海岸帶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新編或修編各類涉海規劃時,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依托全省海島大花園建設,系統推進海島生態保護與修復。實施紅樹林修復和濱海濕地修復項目,保護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等生態系統。積極運用淺海灣外養殖、深水海域底部養殖等先進的海水養殖技術,加快標準化設施漁業基地建設,合理調整水產養殖品種、密度、周期,發展多元化的海水養殖產品。強化“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實施,全面實施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海洋生態紅線制度,開展海洋塑料廢棄物處置專項行動,進一步從源頭上減少海洋廢棄物。加強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的影響分析,開展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到2025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海島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78%。
提高脆弱地區氣候適應水平。針對浙南山區等脆弱地區,探索建立氣候變化脆弱性指標體系,開展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建立氣候變化影響監測體系,強化高溫熱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監測。推動浙南地區打造美麗浙江建設重要生態屏障,編制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
(四)建立健全氣候防災減災體系
加強氣候災害的監測評估和預測預警。依托信息化建設和大數據應用,加強氣候災害基礎信息收集和數據分析,探索開展關鍵部門和重點領域氣候災害監測評估。推動建設覆蓋全省的氣候災害監測網,提升干旱、低溫、雨雪冰凍、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與森林火災、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預測預警水平和應對能力。適時開展氣候變化適應性評估研究,擴大評估成果應用范圍。
完善氣候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和響應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應急預案和配套制度,健全應急聯動和社會響應體系,加強應急通道、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等建設,提高救援響應速度、應急救援覆蓋率等應急管理水平,增強對極端氣候事件的應對能力。到2025年,氣象災害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的平均比例不超過2%。
六、提高應對氣候變化治理能力
堅持系統觀念,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制度建設、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科技支撐、數字賦能、市場機制、人才隊伍等重點方面,切實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改革探索工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一)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制度
完善碳排放目標控制制度。將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強化指標約束。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制定碳排放“雙控”目標責任評價考核辦法,鼓勵各地探索創新碳排放“雙控”管理制度和模式。加快建立全省碳排放總量分解落實機制,合理確定各地區和重點領域及行業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及任務。
研究建立溫室氣體排放許可制度與碳排放評價制度。探索構建與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相匹配的碳排放許可制度,規范和約束排放單位的行為,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碳排放權產權制度。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評價制度,將碳排放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控制重大項目碳排放增量。鼓勵支持各地各行業積極開展碳排放評價應用場景創新,推動碳排放評價應用不斷擴面。探索形成全省統一的碳排放評價數據庫,培育碳排放評價第三方機構,建立碳排放評價的監督監管機制。開展碳排放量、碳減排量計量技術聯合攻關,提高碳排放核算量的準確性。
深化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制度。進一步完善碳排放基礎數據統計、核算、報告和核查體系。持續完善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廢棄物處理等領域的統計體系。建立溫室氣體清單評估機制。提升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強化經濟社會活動、生態環保大數據、高時效遙感數據、高空間分辨率土地利用數據等多源大數據應用,加快研發分區域、分部門的碳排放快速核算和評估體系,提高碳排放核算時效性。
推動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推動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點排放單位數據報送、配額清繳履約等實施情況作為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內容,有關違法違規信息記入企業環保信用信息。引導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企業率先公布溫室氣體排放信息和控制排放行動措施。
(二)構建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體系
建立協同減排管理機制。完善“一證式”環境綜合管理體系,將溫室氣體減排統一納入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深化溫室氣體清單報告、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排污許可執行情況報告等工作的融合應用,建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工作機制,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和排污權交易的協同管理。整合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管理工作舉措,重點突出源頭控制,開展固廢、廢水處置設施的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治理。
夯實協同減排工作基礎。選擇典型城市和區域,開展空氣質量達標與碳排放達峰“雙達”試點,打造一批“雙達”典范城市。在鋼鐵、建材、有色等行業推動排污許可制度、碳減排措施融合,將碳排放重點企業納入污染源日常監管。推進碳排放報告、監測、核查制度與排污許可制度融合,推動企(事)業單位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數據的統一采集、相互補充、交叉校核。探索開展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管控試點示范,優選出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技術和協同治理策略,建立技術應用工具箱。
專欄3 協同減排重點工作
建立健全協同減排的統計核算、監測和保障體系。以空氣質量達標與碳達峰“雙達”控制為出發點,以強化協同減排效果為目標,推動建立企業、園區協同減排的工作體系。鼓勵和支持企業、園區建立健全協同減排的統計核算體系、監測體系和保障體系等。推動湖州市開展碳排放監測管理平臺建設試點。
實施協同減排試點項目。選擇若干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園區和重點排放企業開展試點。以空氣質量達標與碳達峰“雙達”完成情況為核心,對試點進展定期考核,及時總結優秀經驗和做法,逐步向全省重點排放企業和園區推廣。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