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28 08:55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安志霞
一面是很多企業轉入環衛領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十多家甚至幾十家企業競奪一個項目;一面是項目逐漸從小到大,市場需求提升,一體化服務成為趨勢。而對于環境治理來說,也從來不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尤其是項目涉及到多區域的情況下,一些實力企業的服務內容開始從單一服務模式到綜合服務模式進階,以尋求更多的模式創新,實現業務領域的融合與拓展。
其中,與污水處理廠的融合就是一個正在探討的方向。
碳源不足問題是困擾污水處理廠運營的一個難點,對于碳源不足,污水處理企業需要花費真金白銀去購買,此舉無形中又加重了污水廠運營成本;為少花錢買碳源節省開支,國禎環保也正為污水廠尋找碳源做努力。
雖然垃圾分類在大力推進,但很多城市廚余垃圾處置嚴重不足,廚余垃圾廠在運行時面臨廢水、廢氣處理難題。針對這種情況,國禎正在探討一種模式:把廚余垃圾處理廠建在污水處理廠附近或者直接建在污水處理廠內,通過發揮協同效應,廚余垃圾處理廠出來的滲濾液可以作為污水處理廠的補充碳源直接在污水處理廠就地處理。
另一種模式創新,則是將環衛服務與流域治理融合在一起。2017年即開始嶄露頭角的中環潔則以過硬的環衛專業服務能力打造并形成了“黃山模式”。
為踐行習總書記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落實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快黃山市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全域旅游、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黃山進行了站位高遠的部署和要求。
黃山市委市政府以區域合作、生態補償、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堅持全域覆蓋、城鄉一體、整體設計、全域保護,強力推進新安江流域的綜合治理,總體規劃設計了從前端農村垃圾保潔收集、壓縮轉運直至末端處理的整體垃圾處理體系,從源頭上杜絕污染發生,確保新安江流域的垃圾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在此背景下,中環潔于2018年中標了黃山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項目(以下簡稱“黃山項目”),并于2018年6月份成立黃山中環潔。目前的“黃山項目”已經全面投入運營,并且運營效果顯著。
黃山項目覆蓋三區四縣,覆蓋黃山市鄉村常住人口116萬,占全市人口的79%,覆蓋地域面積約9188平方公里,河流長度3658公里,水域面積9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95%,保潔區域包括黃山市100個鄉鎮的684個行政村,含6450余個大大小小的自然村落。
項目不僅包含城鄉,還涉及大范圍水域垃圾保潔。對于水域垃圾保潔,不僅要保證源頭全程作業保障,還要考慮到洪水汛期和水草豐盛季,作業量和作業難度可想而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黃山中環潔以無人機巡檢全流域水域、大力開展水域保潔作業等方式,實現水域垃圾的有效治理。
全流域水域無人機巡檢及水域保潔作業、全產業鏈全周期收轉運體系建設、全域覆蓋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建設的“黃山模式”,實現了水域垃圾治理、垃圾日產日清、垃圾源頭管控。
項目實施后,新安江水域治理效果顯著、農村垃圾久治不愈的歷史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對陸地垃圾實施全覆蓋全程不落地的處理方式,避免了二次污染、徹底改變了小型焚燒爐的落后治理模式、大幅改善農村垃圾亂丟亂倒的落后面貌,根治了陳年垃圾。
在取得顯著環境效果的同時,該項目也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據悉,項目解決四千余人的就業問題,精準扶貧千余戶,環衛一線員工權益得到妥善保障。此外,項目還建立了“共建共治共享”新機制,當地百姓在美化的人居環境中獲得了紅利。
中環潔曾公開發言表達以優質資本+高端環衛實體企業的運作模式產生1+1>2的裂變效應,中環潔快速發展得益于資本方對競爭的把握以及環衛市場化的風口效應。中環潔成為了產業基金進入環衛行業的典范案例,同時也是環衛企業借助資本力量擴張的典型案例(參考閱讀:中環潔陳黎媛:“黃山模式”的緣起、落地與成果)。
2.7 太原:垃圾分類背景下的環衛探索
要說現在最熱的話題是什么,垃圾分類必然少不了!每天都會發自靈魂地拷問:“你是什么垃圾”。
雖然知道垃圾分類這個事,也知道垃圾分四類,但對于具體怎么分,許多人還是無從下手,而且各地垃圾分類方式并不完全相同,也讓大家一頭霧水。
上海垃圾分類主要分為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在浙江,生活垃圾的分類方法共分為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四類;在臺灣,垃圾分類主要分為資源垃圾、廚余垃圾和一般垃圾三類;而北京將垃圾分為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和可回收物;山西太原與北京分類方式大致相同。但是太原在四分類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增加了新的內容。
山西省太原市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2019年10月17日,太原市城管局就發布了《太原市關于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直運示范小區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先行在小店區、迎澤區等地選定部分區域開展試點。
2020年4月1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65次常務會議通過《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本《規定》的出臺,標志著山西省將全域邁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新階段。
全國多個城市加速垃圾分類,太原如何因地制宜?據了解,太原實行“4+2”垃圾分類模式。除四大主要垃圾分類(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外,太原還將裝修垃圾和大件垃圾也納入分類收運體系中,構建具有太原特色的生活垃圾“4+2”分類模式。
“4+2”,是充分考慮山西省現有垃圾處理設施和產業鏈布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以太原為例,山西省固廢中心的有害廢棄物處理能力為100噸 /日,完全能滿足太原及周邊城市的有害垃圾的處理;已建成投產和在建的垃圾焚燒廠為6100噸/日處理能力,完全滿足太原及周邊地區其他垃圾全部焚燒的需求;僅此兩項設施就能保證太原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全覆蓋、全焚燒和零填埋;按照太原廚余垃圾“精分”的思路,全市還需建設500-600噸/日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就可以將全市的果蔬垃圾和家庭廚余垃圾全處理(目前已有500噸/日的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太原各區縣都有自己的渣土場,能夠處理掉生活產生的裝修垃圾;大件垃圾各區縣正在規劃建設,可以實現全量處理。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