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4-01 09:26
來源:江蘇省司法廳
加強固廢危廢污染聯防聯治。執行統一的固廢危廢防治標準,加強聯防聯治,落實危險廢物產生申報、規范貯存、轉移、利用、處置的一體化標準和管理制度,嚴格防范工業企業搬遷關停中的二次污染和次生環境風險。統籌規劃建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基地和危險廢物資源處置中心,落實跨區域固廢危廢處置補償機制。全面運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建立健全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活動。
落實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認真落實國家關于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跨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太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以及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健全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實施區域統一的重污染天氣應急啟動標準,開展區域應急聯動。加強排放標準、產品標準、環保規范和執法規范對接,聯合發布統一的區域環境治理政策法規及標準規范,積極開展聯動執法,創新跨區域聯合監管模式。參與建立重點區域環境風險應急統一管理平臺,建設江陰沿江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提高環境突發事件處理能力。
(四)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全面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增加保障項目,提升保障標準。開展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區域協作聯動,確保覆蓋全體居民。創新跨區域服務機制,建立健全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信息溝通和應急聯動機制,推進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平臺跨區域聯通,完善住院費用異地直接結算,開展異地就醫門、急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試點工作。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合作,推進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推進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開展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試點,促進異地養老。實施民生檔案跨區查檔服務項目,建立互認互通的檔案專題數據標準體系。深化以“不見面審批”為重點的“放管服”改革,推動長三角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探索協同構建長三角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平臺。
共同打造現代化教育體系。協同擴大優質教育供給,研究發布統一的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加強監測評估。依托城市優質學前教育、中小學資源,鼓勵學校跨區域牽手幫扶,深化校長和教師交流合作機制,利用“互聯網+教育”等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推動長三角高校聯合培養和學分互認,深化大學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協同創新,聯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打造昆山杜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一批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臺,做大做強江蘇軟件等聯合職業教育集團,支持常州等地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
共享高品質醫療和健康資源。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推動大中城市高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全面實施醫師區域注冊,鼓勵采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促進醫療服務均質化發展,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共建以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和以數字化醫院為依托的醫療協作系統,實現雙向轉診、轉檢、會診、聯網掛號等遠程醫療服務。協同推進健康科技創新,深化中醫藥創新合作,建設中醫專科聯盟。逐步建立統一的急救醫療網絡體系和衛生健康綜合執法監督聯動協同機制。研究制定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養老市場指引,培育養老從業人員專業化市場,支持民營養老機構發展,建設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健康醫療服務、養生養老基地,穩步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范圍。協同建立長三角體育產業聯盟,推動跨區域體育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項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養。
共筑文化發展高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動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大運河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品牌。高質量辦好長三角文博會。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加強創意、影視、版權、出版等產業合作,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推進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產業跨區域合作發展。推動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群眾文化場館區域聯動共享,實現城市閱讀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訓一體化。加強重點文物、古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保護與合作交流。
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深化旅游合作,統籌利用旅游資源,依托運河、太湖、名城、名鎮等特色資源,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質的休閑度假旅游區和世界聞名的東方度假勝地。推動旅游市場和服務一體化發展,聯合開展旅游主題推廣活動,推出精品線路和特色產品。依托高鐵網絡和站點,推出“高鐵+景區門票”“高鐵+酒店”等快捷旅游線路和產品。整合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互聯互通的紅色旅游線路。探索推出“暢游長三角”“惠民一卡通”等產品,改善游客旅游體驗。
協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結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促進社會治理區域協同,共同建設平安長三角。制定出臺區域社會治理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加強城市管理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風險防控標準體系和規劃體系。健全區域性重大災害事故聯防聯控機制,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專項預案,推進重點城市和都市圈防災減災一體化、同城化。建立嚴格的安全生產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聯動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專項整治,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建立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全域網格化服務管理水平。深入推進文明城市、文明鄉鎮、文明村莊創建,倡導文明禮儀新風,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制定相對統一的人才流動、吸引、創業等政策,構建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環境。實施有針對性的項目和計劃,幫助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聯合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協作,強化勞動人事爭議協同處理,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共享和聯動懲戒機制。共同成立區域公共創業就業聯盟,合力打造公共創業服務品牌。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