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21 09:44
來源:海南發改委
非正規生活垃圾堆放點的治理,應結合其規模、設施狀況、場址地質構造、周邊環境條件、修復后用途等,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對堆體整形、填埋氣收集與處理、封場覆蓋、地表水控制、滲濾液收集處理和其他附屬工程等提出措施。在不達標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和庫容飽和的垃圾填埋場封場過程中,應設置有效的滲濾液收集導排設施,并及時收集利用填埋氣,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4)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
繼續推進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能力建設,到“十三五”末,城市基本建立餐廚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根據當地餐廚垃圾產生規模、組分和理化性質,科學選擇成熟可靠的處理工藝路線和技術設備,可選擇肥料化、飼料化(飼料添加劑)、能源化等工藝,工藝選擇須符合《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規范》等要求;建立臺賬登記制度,提高餐廚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收運體系覆蓋率。
(5)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大力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結合各地實際,合理確定垃圾分類范圍、品種、要求、方法、收運方式,形成統一完整、協同高效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終端處置的全過程管理體系;科學設定垃圾分類類別,鼓勵對廚余等易腐垃圾進行單獨分類。完善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投放點,建立分類回收與廢舊物資回收相結合的管理和運作模式。
(6)加強監管能力建設
充分利用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和市政公用設施監管系統,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運營和排放監管體系;加強對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主要污染物的在線監控,監控頻次和要求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范執行。
3.2 《海南省總體規劃(2015~2030年)》
該規劃是對海南省域的整體性空間規劃,是對規劃期內海南省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作出整體的綜合部署。根據主要功能區域的布局,將全省空間劃分為城鎮功能區、旅游度假功能區、基礎設施功能區、鄉村功能區等7大功能區。
規劃要求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現城鄉垃圾分類回收。推進秸稈等農林廢棄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的資源利用,創新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發展模式。擴建海口、三亞、瓊海以及新建儋州、東方、萬寧、陵水、屯昌等垃圾焚燒發電廠。2020年省域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縣城中心鎮和特色產業小鎮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0%以上;2030年縣城中心鎮和特色產業小鎮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深入開展清潔城鎮環境行動,提高各地機械化請掃率,全面提升環衛保潔作業標準。
3.3 《海南省城鎮垃圾處理控制性規劃(2005~2020年)》
該規劃內容為全省城鎮垃圾污染及其治理工作現狀評析與發展預測、省域城鎮垃圾處理發展規劃、省域主要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布局規劃、專項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規劃構建以6個跨行政區劃的組團式垃圾綜合處理基地為骨架的三級垃圾處理體系框架,以實現分層次的區域化管理。重點提出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布局及主要處理設施的選點,垃圾轉運樞紐設施布局及選點(及服務半徑),垃圾處理基本技術方案的比選、論證。
3.4 《海南省“十二五”生活垃圾處理規劃方案》
明確指出了海南省“十二五”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主要建設任務和分布實施計劃,為海南省進一步提高環衛水平,建設循環、資源、低碳、清潔的新型廢物管理與處理模式奠定基礎。
其規劃的目標是:
1、直至2015年,保證海口市和三亞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其他市縣達到90%。
2、保證城鎮生活垃圾的統一收運率達到90%,建立密閉化、壓縮式的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3、在“十二五”期間,保證原有的簡易填埋場得到無害化封場或清理整治。
4、對省內經濟較發達的城市進行餐廚處理的試點工作,海口、三亞、瓊海等城市的餐廚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
3.5 《海南省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規劃》
該規劃提出從全省層面入手,打破各個行政區劃,科學布局,逐步在各市縣實現“戶分類—村收集(分散處理)—鎮(鄉)轉運—市縣處理”的收運處理模式;為了讓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充分發揮出作用,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建成垃圾源頭減量、收運密閉、機械化程度、運營高效、配套設施完善、覆蓋全省城鎮、農林場、景區及部分農村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逐步在城鄉推廣分類收集,并把垃圾收運體系發展到所有農村,全省生活垃圾收運體系達到全國各省領先水平。
第4章 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分析
4.1 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根據海南省人口數據,結合全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進場垃圾量,全省生活垃圾理論產生量約為9500t/d,目前海南省生活垃圾主要采用“衛生填埋+焚燒處理”的模式。
根據調研資料,全省現已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場16座,設計能力共3124t/d,總剩余庫容約339.34萬立方;在建(擴建)生活垃圾填埋場4座,設計庫容共637.2萬立方。
全省已建成運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4座,設計能力共3900t/d,均采用“機械爐排爐焚燒+余熱發電”的技術路線。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煙氣處理采用“半干法(旋轉噴霧反應塔)+干法+袋式除塵”工藝,三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煙氣處理采用“SNCR+半干法和干法脫酸+活性碳吸附+布袋除塵”工藝,煙氣處理達到《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及歐盟2000標準。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產生的飛灰經固化后與爐渣一并送到顏春嶺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三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產生的飛灰經固化后與爐渣一并送到三亞市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文昌市焚燒發電廠產生的飛灰固化后與爐渣分別堆放廠區;瓊海市焚燒發電廠飛灰固化后運往昌江危廢處理廠進行處理,費用高昂,爐渣在廠區內由其他公司資源利用。擬新建(擴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8座,設計能力達7350t/d。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