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21 09:44
來源:海南發改委
10、《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規范》(CJJ184-2012);
11、《生活垃圾填埋場技術規范》(GB50869-2013);
1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焚燒處理工程技術規范》(JB/T11826-2014);
13、《市容環境衛生術語標準》(CJJ/T65報批稿);
14、《海南省總體規劃(2015-2030)》;
15、《海南省城鎮體系規劃(2014-2030)》;
16、《海南省統計年鑒》(2017);
17、《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瓊府〔2011〕72號);
18、《海南省城鄉環境衛生質量標準》(DBJ14-2009);
19、《海南省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規劃》(2011~2020);
20、《海南省“十二五”生活垃圾處理規劃方案》(2010-2020);
21、海南省各市縣調研資料;
22、其他環境衛生相關基礎資料。
1.7 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完善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處理體系,重點提高生活垃圾處理水平,系統解決全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按照全省統籌、區域共享的原則,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完善生活垃圾焚燒廠配套設施建設;
(3)優化生活垃圾處理結構,處理方式逐步由“焚燒與衛生填埋相結合”過渡到“焚燒為主,填埋為輔”,完善生活垃圾應急處理配套,規范爐渣、飛灰、滲濾液等處理設施。
(4)加快推進全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提升運營管理水平,不斷改善全省人居環境,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目標。
(5)提高全省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占比,近期焚燒處理占比達到90%,遠期達到100%。
第2章 相關概況
2.1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
2.1.1 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對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海南省的管轄范圍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全省陸地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本島面積3.39萬平方公里。
2.1.2 自然條件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里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7℃。海南島入春早,升溫快,日溫差大,全年無霜凍,冬季溫暖,稻可三熟,菜滿四季,是中國南繁育種的理想基地。海南省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2600毫米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1639毫米,有明顯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海南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于中部山區,組成輻射狀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其中水面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38條。
2.2 行政區劃與人口
2.2.1 行政區劃
海南省,簡稱瓊,省會海口市(省政府駐海口市美蘭區藍天街道國興大道9號)。截止目前,全省轄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以及1個經濟開發區。
地級市: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儋州市;
縣級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東方市;
縣: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
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開發區:洋浦經濟開發區。
2.2.2 現狀人口
根據海南省2017年統計年鑒、陽光海南網相關資料,2016年年底海南省常住人口共917.13萬人,旅游人口4684.7萬人次。海南省2016年各市縣人口基本情況詳見表2-1。
表2-1 海南省2016年各市縣人口統計一覽表
3.1 《“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
第3章 相關規劃解讀
2016年12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印發“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的通知》(發改環資〔2016〕2851號)。《規劃》主要闡明了“十三五”時期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的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明確政府工作重點,是指導各地加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和安排投資的重要依據。《規劃》提出:
(1)加快處理設施建設
加快現有設施的改造升級,逐步縮小地區間生活垃圾處理水平差距。經濟發達地區和土地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的城市,優先采用焚燒處理技術,減少原生垃圾填埋量。建設焚燒處理設施的同時要考慮垃圾焚燒殘渣、飛灰處理處置設施的配套。鼓勵相鄰地區通過區域共建共享等方式建設焚燒殘渣、飛灰集中處理處置設施。衛生填埋處理技術作為生活垃圾的最終處置方式,是各地必須具備的保障手段,重點用于填埋焚燒殘渣和達到豁免條件的飛灰以及應急使用。
(2)完善垃圾收運體系
結合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積極構建“互聯網+資源回收”新模式,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網絡與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通道;統籌布局生活垃圾轉運站,淘汰敞開式收運設施,減少生活垃圾收運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加強生活垃圾轉運站升級改造,在城市建成區推廣密閉壓縮式收運方式,大中型城市要在“十三五”期間全部實現密閉化收運。
(3)加大存量治理力度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