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5-29 14:53
來源:生態環境部
三是更易讀。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特點,今年的公報進一步優化了表征方式,文字量大幅壓縮,各類圖表大幅增加,更加清晰直觀地呈現各類信息,讓公眾“一圖讀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正像剛才您提到的,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確實呈現持續好轉態勢。我概括成“越來越”,用三組數字來說明。
第一,天空越來越藍。2018年,空氣質量穩步改善,全國338個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9.3%,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338城市發生重度污染天數同比減少412天,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同比增加6.5個百分點。
第二,江海越來越清。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Ⅰ~Ⅲ類比例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海洋環境總體穩中向好,我國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同比上升6.7個百分點,管轄海域夏季符合一類海水水質面積同比增加約2萬平方千米,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同比減少450平方千米。
第三,生態越來越美。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縣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由42.0%提高到44.7%,“一般”比例下降0.7個百分點,“較差”和“差”比例下降1.7個百分點。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生態環境質量的積極變化。
但是,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成效并不穩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下一步,我們還是要保持定力,扎扎實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鞏固生態環境質量向好態勢,為人民群眾提供越來越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謝謝!
今后將按季度發布地級及以上城市水環境質量排名前30、后30水體名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我們注意到生態環境部前段時間首次公布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請問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是如何開展的?
柏仇勇:謝謝提問,今年5月7號生態環境部首次向社會發布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這是落實“水十條”要求,打好碧水保衛戰,推動全國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舉措。
排名范圍覆蓋了全國所有設置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的33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大家知道我們一共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這里面有4個城市沒有國考斷面。排名周期從2019年的第一季度起,今后每季度開展一次,公布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和變化情況前30名、后30名的城市及國考斷面所在水體名稱,重點推動“保好水、治差水”,起到一個“抓兩頭、促中間”的作用。發布排名,我想至少有三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保障公眾知情。人民群眾既渴望藍天白云,也期盼清水綠岸。在發布大氣排名的基礎上,發布水的排名,既客觀反映各地水環境質量狀況,又真實體現各級政府的水環境治理成效,充分滿足公眾對水環境信息的需求。這也是監測工作服務社會公眾的重要體現。
第二,推動社會監督。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全社會動員。發布排名,為全社會參與監督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一個好的抓手。您的提問,本身就是一種參與、一種監督,更是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最大支持!
第三,倒逼地方發力。發布排名,能夠更好突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進一步落實地方人民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突出重點區域和城市,特別是水環境質量排名較差的地區,有效倒逼地方進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形成城市間水環境質量“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說明兩點:
一是本次參與城市排名的對象為所在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不涉及城市地下水、黑臭水體,以及未設置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的其他河流、湖泊或水庫;
二是城市排名靠后說明該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所在水體水質相對較差,并不代表該城市的整體水環境質量就一定差,兩者之間有關系,但不是一個完全確定的關系,更不代表該城市飲用水源水質有問題。希望大家幫助我們做好宣傳,不要引起誤讀。
設置195個入海國控監測斷面 對渤海全部入海河流開展監測
封面新聞記者: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新增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請問針對新劃轉職能,在監測體系上是如何統籌協調的?后面有何打算?
柏仇勇:謝謝提問,大家知道,新一輪機構改革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整合了相關部委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李干杰部長用“五個打通”說明了新組建生態環境部新增加的相關職責。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按照新的職能定位,負責統一監測評估,我們緊緊圍繞“五個打通”,統一謀劃新劃轉職能的監測工作,系統梳理概括一下,就是努力做到“五個實現”。
一是實現陸海統籌。為掌握入海河流污染情況,設置195個入海國控監測斷面,其中110個納入水環境質量排名;對全國453個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的直排海污染源實施監測。剛才我前面講的195個是國控入海斷面,在渤海,為了支撐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我們對渤海全部入海河流開展監測,并加強入海排污口監測,充分摸清陸源污染排放情況。統一陸海生態環境監測布局,強化重要河口海灣監測,推動陸上和海上有關標準與數據相銜接。
二是實現水陸統籌。這主要體現在支撐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上,我們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加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跨界責任斷面水質監測網絡,增設了780個跨界斷面,新建或改造66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應急監測平臺。積極推動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監測,首次專門制定出臺《長江生態環境無人機遙感調查工作方案》和長江入河排污口監測方案,掌握陸源污染物排放情況。
三是實現多網合一。我們將協調自然資源、水利等相關部門,強化部門合作,按照“統一規劃、系統設計、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模式,建立統一的國家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共同開展地下水資源環境生態監測工作。
四是實現天地一體。在農業面源監測方面,我們將加強與農業農村部門合作,積極構建以“遙感監測為主、地面校驗為輔”的監測評估體系。大力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加快構建和完善生態系統數量、質量、結構、服務功能四位一體和陸海統籌、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的監測網絡。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