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4-23 13:15
來源:水世界訂閱號
(三)著力推進碧水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或方案。推進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整治,1586個水源地6251個問題整改完成率達99.9%。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專項行動,36個重點城市1062個黑臭水體中,1009個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出臺中央財政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完成長江干線1361座非法碼頭整治。國務院印發實施《關于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11個沿海省份編制實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開展灣長制試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支持300個市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范,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和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總結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全年完成2.5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
(四)穩步推進凈土保衛戰。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做好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完成樣品采集和分析測試工作。開展涉重金屬行業污染耕地風險排查整治,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試點示范建設。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和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堅定不移推進禁止洋垃圾入境,集中打擊洋垃圾走私,2018年全國固體廢物進口量同比減少46.5%。嚴厲打擊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行為,掛牌督辦的1308個突出問題中1304個完成整改。推進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存在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
(五)大力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初步劃定京津冀、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15個省份生態保護紅線,山西等16個省份基本形成劃定方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穩步推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增加到474處。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工程。整體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成造林綠化1.06億畝?;謴屯嘶瘽竦?07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4萬平方公里。推進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開展“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
(六)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開展“核安全法實施年”活動。全面實施核安全監管綜合管理體系。依法嚴格核設施安全監管,聚焦核設施運行風險,保障45臺運行核電機組、19座民用研究堆和臨界裝置等運行安全,11臺在建核電機組質量受控。加強核安全基礎能力建設,繼續推進國家輻射環境監測網絡自動站建設。開展核安全國際合作。
(七)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印發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實施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推廣綠色包裝、綠色回收,推進綠色低碳產品認證。編制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省“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引導和優化產業布局。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發布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全年壓減粗鋼3500萬噸以上、退出煤炭落后產能2.7億噸,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有序推進,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1%。推動實施綠色制造重點建設項目,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推進溫室氣體與污染物協同治理,開展各類低碳試點示范。積極參加《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推動聯合國卡托維茲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一攬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
(八)加快落實生態環境改革措施。全面推開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按流域設置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出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方案。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工作。推進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改革。實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累計完成18個行業3.9萬多家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落實《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通報山西臨汾等地監測數據造假等反面典型案例。
(九)進一步強化各項保障措施。中央財政加大投入力度,安排生態環境保護及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關資金2555億元。扎實推進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圓滿完成1881個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站新建和改造工作,順利完成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狀態轉換。強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設?,F行有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達到1970項。深入實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及雄安新區進行長期駐點研究和“一市一策”技術指導。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和獎勵機制,全國首批124家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扎實開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工作,穩步推進環境國際公約履約。
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多重挑戰。一是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地方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勁頭發生了松動,將經濟下行壓力簡單歸結于環境監管過嚴的模糊認識有所抬頭,放松環境監管的風險有所增加。二是環境治理越來越要啃硬骨頭,一些問題解決的難度在加大。部分地區仍對傳統產業存在路徑依賴,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生態環境風險依然較高,突發環境事件時有發生。三是有的地方、有的領域環境治理基礎薄弱,工作難度較大。城鄉發展和環境治理不平衡,農村地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一些地方農村人居環境仍然存在“臟亂差”現象。四是生態環境隊伍薄弱,尤其是基層專業人員缺乏,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五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還不穩固,受自然條件變化影響較大,需要用更多更大的減排量抵消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將正視這些問題和挑戰,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不能放寬放松,更不能走“回頭路”,保持攻堅力度和勢頭,扎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
三、2019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安排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守陣地、鞏固成果,保持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堅定不移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全面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定不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做到穩中求進、統籌兼顧、綜合施策、兩手發力、點面結合、求真務實,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等七大標志性戰役,嚴格監管與優化服務并重,引導激勵與約束懲戒并舉,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