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14 09:15
來源:新華網、光大未來微信公眾號
作者:中國水網
具體建議:一是嚴格規范糞污處理及排放。建議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制定農村糞污處理標準;同時制定相應管理監督制度,打擊隨意傾倒行為。二是改進補貼方式。建議對達到標準的方案提高補貼金額,或建立環保專項補貼或專項基金,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各地采用糞污同步治理的模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三是完善配套設施,提高集中處理模式比重。加快城市污水管網向農村地區延伸,在偏遠地區試點推行模塊式一體化污水治理設備,以村為單位采用單機或多機并聯方式對農村糞污和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四是加快技術研發,強化技術支撐。鼓勵企業和高校研發經濟實惠、干凈衛生、節能環保、可復制、易推廣的廁所技術。通過技術迭代更新逐步降低廁所建設和管理成本,保障使用效果,讓農民負擔得起、用得安心。五是支持示范項目建設。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推動作用,加大對企業的政策、資金傾斜,在有條件的地區先行試點,樹立一批廁所革命新模式的示范典型,之后逐步擴大推廣。
金融創新應符合金融基本規律
金融創新是保持經濟生機活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金融創新需要一個合理的邊界,超過邊界的創新會扭曲金融基本規律,破壞金融秩序,造成資金脫實向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并出現跨市場、跨區域的風險傳染等問題。總結過去幾年來金融創新的經驗教訓,主要源于五個錯配。
一是產品表象與經營實質的錯配。出現兌付困難的金融產品,大多是金融機構為吸引投資者,以代客之名,行剛兌之實,把表外業務做成了表內業務。據統計,在銀行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產品數量占到93%以上,“剛兌”帶來了系統性壓力,甚至造成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
二是金融收益與實體業績的錯配。資金脫實向虛是近年來金融市場的頑疾,理財空轉、票據空轉、同業空轉甚至信貸空轉等現象較為普遍,各種新金融、類金融機構遍地開花,這些機構從事套利業務,靠錢生錢、錢滾錢搏取收益。這種所謂的收益不是來源于為實體經濟創造的效益和企業最需要的金融服務,而是來源于資產泡沫甚至龐氏騙局。這種收益高、來錢快所產生的“虹吸效應”,促使了資金脫實向虛,成為滋生金融風險的“致幻劑”。
三是規模擴張與資金支撐的錯配。穩健經營是銀行經營的基本理念,一些金融機構在流動性充裕的表象誘導下,淡忘了穩健經營的理念,追求過度擴張和跨越式發展,采取“短錢長投”的錯配模式,資金運用脫離資金來源任性膨脹。在流動性狀況產生變化的情況下,手中資金難以覆蓋眼前的兌付,瞬間的資金鏈斷裂都可能造成流動性危機。
四是機構自律與監管約束的錯配。近年來,一些類金融機構特別是互聯網金融企業,既不受資本充足率、風險撥備率的自我約束,又不受監管部門的外部約束,成為既無自律、又無它律,其結果是規模越大,風險越大,教訓深刻。
五是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錯配。一些金融機構缺乏對自身長期發展戰略的考慮,被業績所綁架,只熱衷于賺快錢,過度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一些金融機構對職業經理人設置的短期經營目標過高,使得經理人產生“賺一把就走”的心理,其結果是雖然企業獲得了短期超額收益,經營者獲得超額獎勵,但卻積累了長期風險,嚴重影響金融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金融創新不能超越邊界。金融無論如何創新,它作為信用中介的本質不能變,經營風險的屬性不能變,穩健經營的理念不能變,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不能變,珍惜信譽的底線不能變。為此,我對金融創新的規范和發展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建立金融企業高質量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將相關監管指標內嵌到對企業的考核評價體系中,作為對企業經營業績和負責人考核的重要依據,引導企業將對金融基本規律的遵守轉化為自覺、自律的經營行為,有效規范金融創新。
二是推動短期激勵向長期激勵轉變。完善市場化的薪酬機制,強化與長期經營目標的掛鉤,抓緊在金融企業推行股票期權、員工持股、虛擬股權等長期激勵方式,引導經營者關注長期利益,堅守發展底線。
三是引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對金融企業資金流向實施硬約束,確保資金流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阻斷資金空轉的生存通道。
四是鼓勵適度發展金融混業。這不僅有利于推動供給側改革,促進個性化、定制化、特色化金融發展,而且也有利于避免政策不明產生的風險,形成差別化的創新生態環境。
五是補齊監管短板。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強化對互聯網金融、P2P等創新金融業態的監管,加強基層金融監管力量,強化屬地監管責任,確保金融監管沒有空白、不留死角。
【附】光大國際2018年全年業績速覽
3月12日,光大國際公布的2018年全年業績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光大國際已落實環保項目324個,涉及總投資約944.85億元人民幣。其中,已竣工項目196個,涉及總投資約437.87億元人民幣;在建項目57個,涉及總投資約260.52億元人民幣;籌建項目71個,涉及總投資約246.46億元人民幣。
環保能源項目合共處理生活垃圾較2017年增加55%;提供上網電量較2017年增加58%。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光大國際共有56個垃圾發電項目建成投運,設計規模日處理生活垃圾46600噸;21個在建的垃圾發電項目,設計規模日處理生活垃圾24650噸;16個籌建的垃圾發電項目,設計規模日處理生活垃圾15850噸。
【專題報道】2019年全國兩會: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統籌經濟與環保協同發展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