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28 14:10
來源:生態環境部
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強化部署落實,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局良好
出臺污染防治攻堅戰作戰計劃和方案。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志性戰役,國務院印發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經國務院同意,我部會同有關部門發布實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渤海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等攻堅戰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已報經國務院審定。中辦、國辦印發《貫徹落實<意見>任務分工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辦法。
全面推進藍天保衛戰。推動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建立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完善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國務院印發重點任務細化分工方案。印發實施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方案。開展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向地方政府交辦涉氣環境問題2.3萬個。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約8.1億千瓦,占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0%。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由12個增加到35個,完成散煤治理480余萬戶。全面排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39個城市“煤改氣”村莊22480個,燃氣公司883家,現場查辦供暖舉報問題141件,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加強“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新一輪排查,長三角、汾渭平原全面啟動排查并實施分類處置。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加快向鐵路轉移,鐵路貨運量同比增加9.1%。全國全面供應國六車用汽柴油,實現“三油并軌”。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指導重點區域完善應急減排清單。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秸稈焚燒得到有效管控,火點數大幅下降。積極推進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在汾渭平原和雄安新區推廣“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工作模式。積極推進溫室氣體與污染物協同治理,做好從發電行業率先運行全國碳市場準備,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開展各類低碳試點示范。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整治,1586個水源地6251個問題整改完成率達99.9%,搬遷治理3740家工業企業,關閉取締1883個排污口和2070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5.5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升。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推進黑臭水體整治,36個重點城市1062個黑臭水體中,1009個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消除比例達95%。全國97.8%的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改造已完成78%。編制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省“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印發《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辦法》,組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強化太湖、滇池等重點湖庫藍藻水華防控工作。配合財政部等部門出臺《中央財政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河北、北京簽訂《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簽署《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11個沿海省份編制實施省級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強化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管,推進海洋垃圾(微塑料)污染防治和專項監測,開展“灣長制”試點。完成2.5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榮獲2018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穩步推進凈土保衛戰。出臺《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以及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并上報成果,共采集并分析測試70萬份樣品。26個省(區、市)建立污染地塊聯動監管機制。聯合有關部門部署開展涉鎘等重金屬行業污染耕地風險排查整治、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試點和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建成全國土壤環境信息管理平臺。持續推進6大土壤污染防治綜合先行區建設和200多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制定《“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堅定不移推進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國固體廢物進口總量2263萬噸,同比減少46.5%,其中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進口量同比減少51.5%。推進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存在問題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全部完成整改。嚴厲打擊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行為,“清廢行動2018”掛牌督辦的1308個突出問題中1304個完成整改,比例達99.7%。江蘇、安徽、重慶、新疆等省(區、市)發布加強危險廢物管理與處置能力建設文件,廣東、廣西建立跨省危險廢物非法轉移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嚴格拆解處理審核,全年共有7456萬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進入正規企業規范處理。
大力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初步劃定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15個省份生態保護紅線,山西等16個省份基本形成劃定方案。開展“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嚴厲查處一批涉及自然保護區的違法活動。國務院批準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處。聯合中科院完成2010-2015年全國生態狀況遙感調查評估。云南頒布全國首部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命名表彰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
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扎實開展核安全法實施年活動,高效運轉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依法嚴格核設施安全監管,45臺運行核電機組安全運行記錄良好,11臺在建核電機組質量受控,19座民用研究堆和臨界裝置安全運行。對AP1000、EPR項目開展全過程核安全監管,推動解決全球首堆工程關鍵問題,確保我國三代核電機組建造質量和運行安全。積極推進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企業環境輻射監測。推動中低放廢物處置場規劃編制。組織實施湖南、貴州、青海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升級改造。
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范。規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部署開展垃圾焚燒發電、PX項目自查,依法推進項目建設。推進全國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建設,長江經濟帶11省(市)開展沿江涉危涉重企業應急預案修編及備案。發布第一批《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開展全口徑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已排查上報重點行業企業13897家。開展熱點問題環境與健康調查,明確風險防控關鍵點。全國“12369”環保舉報平臺受理群眾舉報71萬余件,基本做到按期辦結。我部直接調度處置突發環境事件50起,有力維護了生態環境安全和群眾合法權益。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