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21 10:06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李艷茹
2018年6月底,浙江印發的《關于實施浙江省城鎮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標準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再次印證了提標大勢已在地方鋪陳開來。中國水網統計發現,目前不少省市的污水處理廠已成功“奔四”或正在“奔四”的路上,天津、合肥等地也已出臺參照“準Ⅳ類水”的地方排放標準(相關閱讀→ 盤點那些污水廠“奔IV”的省市)。而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對于企業、政府來說都不是小事,因而引發行業激烈討論。
5、高富帥三峽集團與長江大保護
今年以來,長江大保護工作進入落地階段。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還親自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在共抓長江大保護這項大事業中,生于長江、長在長江的三峽集團成為了共抓長江大保護的骨干力量。借助長江大保護的契機,三峽集團簽署了多份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快馬加鞭地牽手了一大波新老朋友,努力實現合作、互利與共贏。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三峽集團已經先后與長江經濟帶沿岸的多個省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城市特點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同時,長江保護工作涉及多個污染治理細分領域,因而三峽集團也與環境產業多家企業展開合作,包括碧水源、東方園林、桑德集團、中國水環境集團、北控集團、光大集團等,半年內在環境產業掀起了巨大波瀾。
除合作外,今年三峽集團還拿下了不少大項目,包括77億的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一期項目,6.84億的饒平縣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PPP項目等。12月,三峽集團長江大保護實施主體落戶武漢,百億環保項目即將起航。要說今年環境產業最吸睛的高富帥企業,非三峽集團莫屬了。
6、進水超標與出水超標
當前,污水處理領域主要需求從建設轉向運營,污水超標問題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由于牽涉行政處罰,污水運營及管理過程中的責任厘清成為關注重點。雖然《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等明確規定了污水廠上游排污企業排放標準,但在實際運營中,進水超標現象時有發生,也不乏污水廠因此承擔高額罰款的案例。我國相關部門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開始出臺相關條款(相關閱讀→ 解讀:河北兩廳明確進水異常導致的出水超標應從輕或減免處罰)。而在相關爭端案例中,污水廠通常不占優勢,舉證困難、執法標準不一等問題顯著。
2018年,就有一起頗受行業關注的進水超標與出水超標關系糾紛的案例出現:在日前烏魯木齊西站污水廠的訴案中,原告污水廠認為由于下水管網傾倒大量含油污染物,超過了原告西站污水處理廠設計的污水處理能力,導致進水口污染超標,而執法方拿出的超標項的“大腸菌群”,最終法院認定“原告未提供充分證據證明進水口污染物超標與出水口污染物超標之間存在因果聯系”。(相關閱讀→ 最新判決!法院:進水超標與出水超標無明確因果關系!)
針對上述問題,E20環境平臺還特別舉辦“規范監管趨嚴下,污水廠運營的痛點與風險”的主題沙龍,攜手行業專家及各大水務企業,就污水治理行業痛點與風險進行探討。幾位行業律師針對操作中的要點給予重要建議。(相關閱讀→ 超標/調價/履約/運營,監管趨嚴下的污水廠四大痛點怎么破?)
7、垃圾分類市場化
垃圾分類在我國推行已久。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的難度有目共睹。而十三五以來,“垃圾分類”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被重新提出。習主席明確表示“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今年6月,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楊海英表示,住建部正在加快推動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并配合有關部門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立法工作。(相關閱讀→ 住建部將在地級市全面推垃圾分類)
被提到更高層面的垃圾分類應當如何去做?顯而易見,按照過去用的方法不行,需要一種完全改變過去的新模式出現。用市場化的手段,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技術手段+工具,有組織地去完成它。今年以來,垃圾分類市場化引起普遍重視,市場層面,合同金額超千萬的垃圾分類項目層出不窮,鄭州市“7億級”垃圾分類項目啟動招標,餐廚垃圾、大件垃圾的處理開始提上日程并逐漸落地;政策層面,多地出臺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不分類不收運”成為共識;在今年11月,習主席來到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聽幾位年輕黨員在交流社區垃圾分類推廣的做法,并表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
針對垃圾分類如何實現市場化,行業也出現了一波熱烈討論。如中國固廢網年度金牌專案作家,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垃圾分類委員會主任、貴州高遠環保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蘭亞軍在其系列文章中表示,提出了垃圾分類處理市場化的幾點基本內涵及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內容(相關閱讀→ 蘭亞軍:垃圾分類的根本出路在市場化改革);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海濱則表示,垃圾分類應走社會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路線,提倡二分法。(相關閱讀→ 陳海濱:垃圾分類應走社會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路線)
8、重回技術時代
黨的十九大后,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全國各地生態環境的治理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環境產業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新釋放的絕大部分需求沒有清晰財務支撐,政府支付意愿大于支付能力,因而地方政府面對兩難境地,原來備受歡迎的招商引資項目不再被待見。(相關閱讀→ 環境產業是“危機重重”還是“涅槃重生”?)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