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06 09:08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蘭亞軍
隨著民眾的垃圾分類的習慣逐步養成,大街上的垃圾越來越少,城市越來越干凈,有助于降低環衛工人的負擔,減少環衛工人的數量,讓更多的環衛工人進入前端垃圾分類的收集和指導。作為垃圾分類榜樣的日本,擁有1350萬(2016年)人口的東京市,道路清掃工人僅有2000名左右。而我國同等規模的深圳市,2017年常住人口為1252.83萬,但環衛工人卻多達10萬人。
5、有助于增加就業崗位
生活垃圾分類屬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據估算,每分類處理100噸生活垃圾,可增加就業機會100——200人,包括宣傳、動員、保潔、環衛及分揀等兼職、專職人員。同時,因此類崗位對文化、技術要求不高,只要身體健康、能吃苦耐勞,經過一定的培訓即能上崗,更適合那些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包括“4050”人員。
6、有助于提升全民文明素質,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
垃圾分類是一個社會文明和全民素質的體現。實現垃圾分類,有助于提升全民文明素質和環保素質,同時,也有助于人居環境的改善,使居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概括起來,是“六個有助于”。因為垃圾分類有這樣的作用和意義,從經濟學分析,它是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的行為。國家和政府要根據這些特性來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使垃圾分類有效的可持續的進行下去。具體后文中將進一步論述。
二、國外垃圾分類的做法
1、世界垃圾處理先進的國家和地區,比如,德國、英國、瑞典、日本、韓國及我國的臺北等,都在大力推廣垃圾分類工作。
2、填埋、焚燒發電是后端垃圾處理的方式,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但前提和基礎是垃圾分類。
3、以填埋為主,以焚燒為主,到以分類為主,再到以源頭減量為主 ,這是垃圾分類處理的必然趨勢和發展方向。
三、垃圾和垃圾分類的屬性分析
我們做一件事,首先要了解這件事的屬性和性質,這樣,才能制定和采取科學、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同時,這樣的政策和措施也才會“師出有名”。正如孔子所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p> (一)污染屬性分析
1、垃圾的首要屬性是污染物。
毛澤東同志說“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p> 套用這個句式,“垃圾是污染物?還是資源物?這個問題是垃圾分類的首要問題。”
我們說,垃圾的首要屬性是污染物,其次,是一定條件下的資源物。這個條件是前端需要分類,需要宣傳動員、需要出行政、經濟、法律、道德等多種手段的“組合拳”,并且需要切實可行的技術配合。當然,還要付出必要的勞動成本和經濟成本,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有時候,這種成本可能會超出原生資源的價值。
在垃圾處理領域,我們會經常聽的一句話耳熟能詳的話,“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話充滿了“詩情畫意”, 但不能做決策用。應該還加一句“但放到正確的位置,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因此,現在垃圾分類的宣傳口徑要從“文明、安全、生態”著手,要將原來的“變廢為寶”的說法剔除。
2、確定污染屬性定位,它的意義在于影響相關方對垃圾分類的態度。
首先是產生者的態度。包括居民和單位,因為垃圾是污染物,垃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那我得減量,我得分類,我得付費。
如果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那應該是產生得越多越好,我不用減量,也不用分類,更不用付費。甚至還可以說,因為是資源,政府應該要花錢購買我產生的垃圾。
其次,政府的態度。因為垃圾是污染物,政府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再次,企業的態度。處理垃圾是首要任務、控制污染是基本要求、處理費應是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
?。ǘ┬袠I屬性分析
1、垃圾是準公共物品
經濟學一般把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所消費的各類物品分為兩類,一類是私用物品,另一類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又分為兩類:能夠嚴格滿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稱之為純公共物品,比如國防、外交、法律法規等;不能嚴格滿足這兩個特征,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稱為準公共物品。比如教育、醫療、能源、交通、垃圾處理、公園等。很明顯,垃圾分類處理是準公共物品。
2、垃圾分類處理屬于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
再細分,垃圾分類處理又屬于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這樣劃分的意義在于,因與污水處理、供電、供氣、修建公路等具有很多的共同點即普遍性,因此,垃圾分類處理相關政策和措施可以參照、借鑒這一類別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修建公路方面的做法。最終的出路,引入市場機制,走ppp之路,走市場化、產業化之路。但又由于有自己的特殊性,又不能完全照搬它們的政策,垃圾分類與污水處理、供電、供水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垃圾分類是“逆向物流”。
(三)經濟屬性分析
1、正外部性的行為
從前面“六個有助于”分析可以看出,垃圾分類可以帶來具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并且從全局、長遠來看,也可以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當然,這需要制度的重新設計,后面會詳述。
垃圾分類與9年免費義務教育的性質是一樣的,雖然,教育本身是要花錢的,但對全社會文明、勞動者素質等都是有利的,所以,國家需要大量財政的投入和支持。
在經濟學中,垃圾分類和教育都屬于正外部性的行為。外部性又稱為溢出效應或外部效應,指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即他們在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后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
2、解決正外部性的三種主要方法
確定為外部性的行為,它的意義在于如何解決外部性的問題?
經濟學家提出了三個解決方向,第一個是征稅和補貼,對于經濟主體的行動來進行調節;第二個是科斯定理,通過界定產權和降低交易成本,多方協商來解決外部性;第三個是企業合并,減少競爭帶來的外部性。
?。ㄋ模┥鐣傩苑治? 垃圾分類屬民生及公益屬性,所以需要政府的重視及全社會的參與。全社會參與的意思是“三出”——即出錢出力出智。需要多方籌集資金,需成立垃圾分類回收基金以更好地促進垃圾分類各方面的工作;需要NGO及大量的志愿者的參與。
?。ㄎ澹┬〗Y 正是因為垃圾分類由這些屬性的疊加,很容易被外在的表面和現象所迷惑,從而找不到合理的解決方案、不能“對癥下藥”。需要用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的眼光,才能甄別得出,才能分別施策。如“白光效應”一樣,需要三棱鏡才能分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顏色。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