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7-18 09:08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蘭亞軍
摘要:“垃圾分類工作做得不好,表面上來看,是由于我們居民的環保素質比較低,不愿意分。實際上的原因,是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分類利用“全產業鏈”未建立起來,但本質的原因其實就兩個字:利益。”近日,中國固廢網發起了“我們需要怎樣的垃圾分類市場化?”的話題,引發了業界的熱烈討論。此文為作者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垃圾分類委員會主任,貴州高遠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董事長蘭亞軍基于自己多年垃圾分類的實踐工作所沉淀的思考,文章發表于《城市治理》雜志2018年第3期,垃圾分類,任重道遠,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和賜稿。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五位一體”之一的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黨的十九大,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的戰略高度。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
一、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垃圾分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更是受了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
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提出要“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
2017年3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7〕26號)發布,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此外,國管局、教育部、衛計委、軍委后勤保障部等相關部委也相繼出臺了本行業垃圾分類的指導文件。
從世界范圍來看,垃圾處理先進的國家和地區,比如,德國、英國、瑞典、日本、韓國及我國的臺北等,都在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填埋、焚燒發電是后端垃圾處理的方式,是合理也是必要的,但前提和基礎是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是垃圾處理的必然趨勢和發展方向。
二、垃圾分類的難點分析
我國的垃圾分類試點開始于2000年6月,當時的建設部將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深圳、廈門、桂林8個城市作為首批試點城市。近18年的時間過去了,這些城市某個環節或某項工作有亮點,但整體收效甚微,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們采取“剝洋蔥”式的層層分析。
(一)產業鏈端分析
1、表面的原因 表面上來看,垃圾分類工作做得不好,是由于我們居民的環保素質比較低,不愿意分。不可否認,我們居民的環保意識還不高,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但總體上來說,這些年由于國家大力的宣傳和動員,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總體水平在提高。
2、實際的原因 實際上的原因,是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
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分類利用“全產業鏈”未建立起來。很多地方,居民前端分類了,中端混合收集、運輸以及后端混合處理,居民看到后,分類的積極性受打擊。
3、深層次的原因 為什么我們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利用的“產業鏈”沒有建立起來呢?哲學上說,凡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一定是制度出了問題。我國從2000年正式開始試點,現在已近18年了,而且有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試點已20多年了,為什么一直沒有成功呢?這就又從制度去找原因了。什么制度?管理制度——九龍治水、政企不分。很多地方,政府唱獨臺戲缺少市場化,沒有調動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另外,我們垃圾分類的相關法制、稅制、費制各個方面都還不是很健全。垃圾分類真正要做好,一定以法制為基礎,我們現在也有一些法律法規,但是比較籠統和原則,可操作性不強。另外我們的稅制不完善,費制沒有與市場運行機制完全相結合。
4、本質上的原因 哲學上說:越復雜的事物,其本質越簡單。垃圾分類這么多年沒有成功,本質上就兩個字:利益。這里有兩個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利益平衡。垃圾分類,這里面有太多的利益主體,從民間來說,有物業公司、保潔人員、廢品回收人員、垃圾清運隊、拾荒者、填埋場、焚燒發電廠、廚余垃圾處理廠等等,這些相關企業或個人都在爭垃圾。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城管、環保、發改、供銷、農委、商務等都在管垃圾。“九龍治水,各管一灘”。一個方面部門之間難以協調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會出現“有利大家槍,無利大家推”。管理學上說:“可以一個人管2件事,但不能2個人管一件事”。而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化,利益關系也很難平衡,所以說李克強總理說的一句話“觸動人的利益比觸動人的靈魂還難”。
前面說了,垃圾分類是準公共物品,完全靠政府,政府失靈;完全靠市場,市場失效。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相結合,當然,還需要要社會的“治理之手”
第二層含義是利益收入。是指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利用整個“產業鏈”要能夠盈利。垃圾分類這么多年“產業鏈”遲遲沒有建立起來,關鍵的因素是,整個產業鏈不能盈利,因為,產業鏈不能盈利,市場機制就建不起來;市場機制建立不起來,企業就不愿意進來,這是環環相扣的。
如果想產業鏈盈利,垃圾分類的各個環節需要政策與法律的引導和強制,這就需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以及社會的動員,就是我們說的“三有”:“有為”的政府、“有效”的市場、“有力”的社會,這三方面要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
(二)居民端分析
1)不知道為什么分?很多居民不知道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分了對自己有什么好處,不分對自己有什么害處?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