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18 11:46
來源:山東萊蕪市人民政府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積極推進生態環境調控,優化調整產業布局
1.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以保障城市生態空間底線為目標,按照“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轉換、責任不改變”的原則,在禁止開發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6 年,完成生態紅線劃定工作,2017 年 10 月底前,完成省級以上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城鎮集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區和邊界勘定工作,完成其他紅線區的詳細勘界工作,確保生態紅線全面落地。到 2020 年,進一步擴大和優化生態紅線范圍,建立管理信息系統。開展生態紅線規范化建設,實施最嚴格分級分類管控措施,在生態紅線一級管控區域設立界碑、界樁和邊界標識,除必要的科學研究,保護活動外,禁止任何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二級管控區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根據紅線區主導生態功能維護需求,制定開發建設活動準入負面清單,凡列入負面清單的項目,投資主管部門不予立項,金融機構不得發放貸款,土地、規劃、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部門不得辦理相關手續。
2.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嚴格執行差別化環境政策,推動形成與主體功能區相適應的產業空間布局。優化開發區實施更嚴格的環保準入標準,按照嚴控污染、優化發展的原則,引導城市集約緊湊、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內禁止新建熱電聯供外的燃煤火電機組、煉鋼煉鐵、水泥熟料、電解鋁等項目,新建項目清潔生產水平要達到國內領先,擴大綠色生態空間。重點開發區要堅守生態底線,防止污染轉移和過度開發,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推動區域產業聚集化和綠色化發展,改善環境質量。重點生態功能區要依托資源和生態優勢,按照生態優先、適度發展的原則,著力推進生態保育,保持并提高區域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調節功能,重點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資源特色產業,保障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堅決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禁止開發區要按照依法管理、強制保護的原則,執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完整性的干擾,保障未來可持續生存發展空間。
3. 完善環境功能區劃
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結合城市開發邊界劃分,研究完善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地表水功能區劃、大氣環境功能區劃、聲環境功能區劃和生態功能區劃,把握不同區域生態環境的特征、承載力及突出問題,明確不同區域的環境功能定位和水、大氣、土壤、生態、噪聲、核與輻射等環境質量要求,制定相應的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環境風險防范要求、自然生態保護要求和產業準入標準,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關鍵約束,合理引導產業發展和布局調整,強化環境保護對區域發展空間格局的調控作用。
4. 強化資源能源調控
實施“工業綠動力”計劃,實行能耗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全面加強節能管理,從源頭遏制高耗能項目建設,推進高耗能行業企業節能改造和能量系統優化。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強化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土地利用的規劃管控、市場調節、標準控制和考核監管,實行建設用地和強度控制,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模式,合理開發地下空間,進一步健全節地考核評價機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實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限污納污“三條紅線”,強化用水定額管理和總量控制。建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水耗指標等用水效率評估體系,把節水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和產品,發展節水型農業,加強節水型城市創建,推進企業節水改造,建設節水型社會,到 2018 年,應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加強地下水開發利用管理,2017 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地面沉降控制區劃定工作,編制地面沉降區地下水壓采方案。
5. 推進戰略和規劃環評
建立重大決策環境評估機制,加強城鎮化、流域開發、能源資源開發和產業園區等重點領域規劃環評,將環境評估作為重大決策制定的基本依據,確定區域開發和重大建設活動的環境準入條件和環境保護要求,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加強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的聯動機制,在項目環評受理、評估和審批環節落實“三線一單”要求。加強戰略環評與規劃環評的事中事后監督評估,對于重點領域相關規劃未依法開展環評的,不得受理其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體系,2020 年底前完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對資源和環境能力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
二、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1. 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升級改造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鋼鐵、電力、化工、建材、造紙等行業開展能效提升、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提高清潔生產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促進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倒逼作用,綜合運用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階梯電價、信貸投放等經濟手段推動落后和過剩產能主動退出市場。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有產業融合發展。清理整頓環保違規項目,按照“淘汰一批、規范一批、完善一批”的要求,對污染嚴重且治理無望的落后產能依法責令停業、關閉;對符合產業政策但達不到環境管理要求的已有項目實行限產或停產整治;對在建或建成未正式投產的項目依法責令停止建設,然后依法完善環評手續;對符合產業政策且達到環境管理要求的已有建設項目開展環境影響評估,依法完善環評手續,到 2016 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改工作。
2. 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積極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全面推進企業循環式生產、行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不斷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深入開展園區的循環化改造,按照循環經濟理念、生態工業學原理和清潔生產要求,促進園區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實現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共享資源和共用基礎設施,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資源、能源高效利用。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鋼鐵、電力、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循環化發展,以粉煤灰、煤炭、煤渣、尾礦、脫硫石膏等為重點,構建區域回收和綜合利用系統,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城市礦產”、再制造業的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提高建筑垃圾、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金屬、廢舊塑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綜合利用水平,推進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垃圾分類回收。落實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制度,做好國控、省控企業及“雙超雙有”企業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引導企業自愿進行清潔生產審核和改造,實施清潔生產企業分級管理,鼓勵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創建一批清潔生產示范企業。到 2020 年,省級以上工業園區要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全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要達到 88%以上。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