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23 10:12
來源:中國水網
近日,咸寧市人民政府印發《咸寧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環境安全得到可靠保障,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增強,生產和生活綠色水平明顯提高,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完善,環境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具體詳情如下:
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
咸寧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咸政發〔2018〕4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咸寧高新區管委會:
現將《咸寧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咸寧市人民政府
2018年2月8日
(此件公開發布)
咸寧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
為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快補齊生態環境建設短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據《湖北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和《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咸寧市環境保護形勢
第一節 “十二五”環境保護發展成就
“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咸寧、綠色崛起”為統領,以環境改善為目標,以污染減排為主線,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生態保護納入全市重大戰略。市委、市政府著眼于新的發展階段和我市實際情況,提出了以綠色崛起為引領,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咸寧的發展戰略,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載體,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大氣主要污染因子PM10濃度均值穩定在9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12個國控及省控地表水監測點、2個跨市界斷面、8個縣級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6.9%;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大于75,201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為49.32%,生態環境狀況保持為優。
治污減排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笆濉逼陂g,全市實施減排項目112個。其中,25個治理減排項目、25個結構關閉減排項目、62個農業源減排項目,共減排化學需氧量10101.64噸、氨氮1575.44噸、二氧化硫2973.32噸、氮氧化物6209.95噸,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減排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效。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局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有力促進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環保模范城市創建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出臺了《咸寧市生態市(綠色崛起)建設考核辦法》,擬定了《咸寧市生態市建設規劃》,全市成功創建2個國家級生態村、18個省級生態鄉鎮、164個省級生態村,8個村莊入選中國古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潛山森林公園和嘉魚三湖連江獲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稱號。
環境風險防控水平有效提升。全面加強環境應急響應,市、縣兩級政府組織相關部門開展環境應急演練。深化環保信訪積案化解工作,實行領導接訪、包案化解制度,大力提升應急信訪能力水平。危險廢物申報登記率、處置利用率、產生單位規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合格率和經營單位的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均達100%。輻射安全監督檢查率、整改完成率均達100%。
環境安全保障得到加強。通過開展“環保專項行動”“零點行動”“春雷行動”及環保大檢查,有力推進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推動8家省級經濟開發區全面完成規劃環評,對1315個項目辦理了環評審批,同時對20個具有重大環境風險隱患的建設項目予以否決,環評轉方式調結構作用切實發揮。
環?;A工作不斷夯實。建成咸寧市環境監控中心,投運了湖北省大氣復合污染預警預報中心咸寧站,完成了潛山森林公園等4個空氣監測網點以及鄂南高中等5個噪聲自動監測系統的建設和升級改造,并在陸水流域啟動四縣跨界斷面自動監測站建設。全面建成市直環境監察移動執法系統,啟動了100家重點企業視頻監控系統項目建設。建立完善了網上聯合審批平臺,實現省、市、縣三級聯合審批全覆蓋。設立了環保微博、微信投訴平臺,規范建立了環境信訪應急值班管理制度,完善了重點案件包案制、督查制、移送制。制定了《咸寧市飲用水水源突發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與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和武漢市環保局建立了污染預防及應急聯動工作機制。
截至2015年底,“十二五”規劃的八大類29個指標已完成22項,7項指標存在差距。
表1 咸寧市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指標完成情況
第二節 面臨的主要問題
咸寧境內有富水、陸水、金水、黃蓋湖四大水系,生態環境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咸寧市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部分地區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環境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水資源優勢逐漸減弱,環境質量局部形勢仍然嚴峻。
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全市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力度不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足,過于依賴大中型企業,小微型企業發展不足。同時我市產業結構偏重且對外協作配套權重較大,對外依存度高,使得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對我市支柱產業的影響增加,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和新興產業有效供給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穩增長任務艱巨。
環境質量形勢嚴峻。2015年全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67.7%,其中重度和中度污染天數比例為4.1%,PM2.5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斧頭湖、大巖湖水質有所下降,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規模化畜禽、水產養殖和種植業面源污染問題凸顯。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