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5 10:58
來源:河北省環保廳
發揮稅費政策引導作用。加快環境稅落地,促進企業自主治污。理順自然資源及其產品稅費關系,清理取消相關收費基金。落實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實行差別化排污收費政策,進行科學收費,提高收費管理效率。嚴格核定排污費,全省所有具備安裝條件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按自動監控數據核定排污費。提高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征收標準,將污泥處置成本納入污水處理費。(省財政廳、省地稅局、省物價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參與)
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全面完成現有重點排污單位排污權的初次核定和分配工作,適時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研究出臺可交易排污權審核辦法,積極探索排污權儲備制度,激活和培育排污權交易二級市場。建設、完善全省統一的排污權交易管理信息平臺。建立省、市兩級交易電子化平臺,并納入我省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物價局、省公共資源交易監督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全面推行綠色信貸,明確貸款人盡職免責要求和環保法律責任,采取財政貼息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發放力度。建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探索建立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修復制度。推進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在涉重金屬、重污染、高風險、近3年發生過環境污染事故及位于環境敏感區的企業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運用市場機制化解和防范環境風險。支持排污權抵押貸款,引入社會資本進入污染防治領域。支持符合條件的環保企業通過開展掛牌上市、并購重組、資產證券化(包括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的資產證券化)、股權、知識產權、特許經營權質押等方式融資。鼓勵設立環保產業發展基金,到2017年,設立京津冀綠色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深化資源環境價格改革。落實燃煤發電環保電價政策,加大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業差別化電價水價等實施力度。(省金融辦、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省財政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海洋局、省銀監局、省證監局、省保監局參與)
(四)改革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實行省級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環境監察新體系,推進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等制度落實。調整環境監測管理體制,加強基層環保執法隊伍建設,建立高效協調的運行機制。到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實現互聯共享,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省環境保護廳、省編委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建立重大項目儲備庫制度。分別設立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項目庫,做好與相關規劃、計劃重點任務與重大工程的銜接。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加強項目審核及質量把關,按照項目成熟度及時補充和更新符合要求的項目入庫。將項目庫建設成效作為項目資金安排、監督檢查的重要參考依據。完善項目績效預算管理制度,明確保護目標、績效指標、實施范圍、重點任務、實施期限、資金投入和長效運維等內容。建立項目實施追蹤糾偏機制,對實施結果進行績效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動態調整項目,保障實現目標任務。(省環境保護廳牽頭,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農工辦)、省林業廳參與)
(五)完善環保公眾參與體系。
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將生態文化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創作一批文化作品,創建一批教育基地。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加強環境資源國情宣傳,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省文明辦、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及時準確披露各類環境信息,擴大公開范圍,保障公眾知情權。健全舉報、聽證等公眾監督制度,支持公眾對環境保護公共事務進行社會監督。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支持符合法定條件的環保社會組織依法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通過項目資助、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充分發揮公益性環保社會組織和環保志愿者的引領示范作用。(省環境保護廳牽頭,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參與)
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倡導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倡導勤儉節約的消費觀。積極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能效家電、節水型器具等節能環保低碳產品,鼓勵購買環境標志產品。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規劃實施機制
(一)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優先保障環境保護支出需要,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按照環境改善績效實施以獎代補,優先支持引入社會資本的環保項目。多渠道籌措資金,完善使用者付費制度,支持經營類環境保護項目。積極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探索以資源開發項目、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等收益彌補污染防治項目投入和社會資本回報,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準公益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環境保護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明確地方目標責任。市、縣政府是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要把規劃目標、任務、措施和重點工程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并公布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任務和年度目標。各地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信息公開,推動全社會參與監督,確保各項任務全面完成。(各市人民政府牽頭)
(三)各部門協調推進規劃。省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密切配合,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體制機制,加大規劃實施力度。在大氣、水、土壤、重金屬、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脫貧等領域建立工作協作機制,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