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5 10:58
來源:河北省環保廳
5.建立健全空間治理體系。推進市、縣“多規合一”。推動邢臺市和定州市、威縣“多規合一”先行先試,支持其他市、縣積極開展“多規合一”,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有機統一,逐步形成一個市縣一個規劃、一張藍圖。依法劃定城鎮建設區、工業區、農村居民點等開發邊界,以及耕地、濕地、河流等保護邊界,為實現一張藍圖奠定規劃基礎。(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農業廳(農工辦)、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地信局、各市人民政府參與)
開展戰略和規劃環評。高質量完成京津冀戰略環境評價中河北篇章,完成全省生態環境承載力研究,使重點產業發展規??刂圃谫Y源環境可承載范圍之內。落實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環境政策,明確行業差別化準入管理要求。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與加快自身轉型升級過程中,實施“總量、空間、準入”三條紅線,優化區域重大生產力布局,促進形成京津廊高新技術產業帶、沿海臨港產業帶、京廣線先進制造產業帶、京九線特色輕紡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張承綠色生態產業帶。按要求完成全省所有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環評和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工作。(省環境保護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參與)
?。ǘ┩七M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1.協同控制資源能源消耗。合理設定資源能源消耗上限,實施水資源、建設用地、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健全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等地方標準,加強高耗能行業能效管控,協同推進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提高全社會能源利用效率。深入落實河北省減煤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在電力供應中的比例,到2020年,力爭全省煤炭產能控制在7000萬噸。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到2020年,萬元GDP用水量下降25%。選取永定河、灤河為試點開展生態流量保障機制研究,合理確定河湖濕地生態用水規模。嚴格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到2020年,確保耕地保有量高于9078萬畝。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整理、加強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加大閑置土地處理力度,到2020年,新增建設用地規??刂圃?50萬畝以下。(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廳(農工辦)、省質監局參與)
2.加速淘汰過剩產能。從環保、能耗、水耗、質量、技術、安全等方面,嚴格制定產能退出標準,發揮金融、價格、土地等要素的杠桿作用,采取差異化、懲罰性措施,倒逼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業退出。實施分類處置,依法破產、關閉退出一批,優化布局、調整退出一批,調整戰略、轉型發展一批,兼并重組、減量轉化一批,轉產搬遷、境外合作轉移一批。到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化解過剩產能“6643”任務,基本完成水泥、化工、石化、有色等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到2020年,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分別控制在2億噸、2億噸和2億重量箱左右。推進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實行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加大“退二進三”力度,逐步將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化學合成和生物制藥、有色、化工等重污染企業退出城市建成區,落實技術改造措施和污染防治要求,遷入合法設立、基礎設施齊全、符合產業定位的工業園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環境保護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質監局、省安全監管局、省物價局、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各市人民政府參與)
3.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按照綠色化的理念優化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建立循環型產業體系。積極探索“產城功能協調”新模式,促進生產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鏈接,推動形成跨區域、跨領域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工業領域通過建鏈、增鏈、補鏈、延鏈,推動循環耦合,構建循環經濟產業網絡。社會領域與京津統籌規劃、統一布局,構建再生資源一體化處置利用產業體系。重點推進生活垃圾發電項目,餐廚廢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城市礦產基地建設項目,轉爐除塵灰、煤矸石、粉煤灰、尾礦等固廢綜合利用項目,鋼鐵、電力、化工、建材、煤炭等行業及污水處理等領域余熱、廢氣、廢水回收利用循環改造項目。積極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開展曹妃甸京冀協同發展示范區、曹妃甸中日韓循環經濟示范區、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國家級和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設,實施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能源資源高效利用、污水集中處理、基礎設施等園區循環化改造項目。到2020年,推動全省75%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50%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提高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建設一批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為主要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打造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為關鍵節點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京津冀區域、城市間的廢舊電子設備、家電回收體系,提高廢舊電子設備家電回收企業的拆解能力和資源化利用率。(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推進大氣治理、造林綠化、礦山生態修復、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等生態建設產業化。依托生態優勢,發展林下經濟、健康養生、休閑旅游等產業,實現環保產業投資回報,培育環保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鼓勵環保企業優化組合,盡快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主導技術、主導產品和節能環保品牌,發展一批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鼓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管理等專業化服務。健全市場準入和行業監管制度,完善環境績效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環境服務企業績效考核和環保服務企業誠信檔案。以鋼鐵、水泥、電力、玻璃、焦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和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領域為切入點,全面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旅游發展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