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2 13:27
來源:環境監測
(五)提升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完善環境風險源數據庫和專家庫,建設全省環境應急監測技術與決策支持系統。保障應急監測設備現代化、監測人員專業化、物資儲備有效化,提高環境風險防控和突發事件應急監測能力。
(六)提升環境監測信息化水平。建設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信息系統與發布平臺,強化大數據戰略引領和大數據平臺承載功能,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成共享機制。全省各級環境保護部門以及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公安、交通、水利、農業、林業、氣象等部門和單位獲取的環境質量、污染源、水文、氣象以及生態狀況監測數據,到2018年底全部實現融合互通、集成共享。開展大數據關聯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管理和執法提供數據支持。省環境保護廳統一對外發布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結果。
四、健全生態環境監測保障機制和措施
(一)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隊伍建設。按照垂直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實施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垂直管理制度,厘清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加強和規范環境監測機構和編制管理,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監測人員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確保監測網絡有效運行。
(二)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估和考核制度。依據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結合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及部門工作職責,制定完善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生態環境質量評估考核制度,納入全省綜合目標考核體系實施。
(三)強化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機制。按照國家要求,全面建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保障責任體系,健全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建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治機制,確保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獨立公正開展工作,環境監測數據全面準確、客觀真實。
(四)積極培育生態環境監測市場。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行業自律、備案管理、社會監督的原則,開放服務性監測市場,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運行維護、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清潔生產審核、企事業單位自主調查等環境監測活動。在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運行維護等基礎公益性監測領域,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工作。
(五)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綜合能力。在2014年至2017年全省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工作基礎上,根據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確定的監測事權配置要求,實施新一輪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補充優化空氣環境、地表水、飲用水和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等網絡,進一步提升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監測基礎能力,解決現有監測網絡范圍和要素覆蓋不全、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監測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等突出問題。2018年底,建成省級環境污染物來源解析實驗室和省級土壤環境監測專項實驗室。2019年底,市(州)級在基本具備飲用水水源水質全指標監測能力基礎上,形成土壤和重金屬環境監測專項能力,縣(市)級在已具備飲用水水源水質基本指標監測能力基礎上,強化轄區污染源執法監測和應急監測能力。2020年底,建成省級大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超級站和地面生態定位監測站。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政府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及機制建設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及機制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工作考核目標。
(二)分解落實任務。各地和有牽頭事項的省直部門應結合本部門職責細化目標任務,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工作任務。在2018年9月底前編制地方和部門2018年至2020年的實施計劃,2018年底前,完成監測網絡現狀調查,梳理現有監測點位、指標、技術標準和規范等情況。
(三)強化督促檢查。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工作協調,適時組織專項督查,確保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及機制建設工作任務順利完成。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