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2 11:41
來源:全聯環境商會
3月1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環保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在北京召開。見面會邀請環保企業家與業內專家共議“壯大環保產業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參與的主流媒體超過50家。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做《壯大環保產業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主題發言。
一、我國污染防治及環保產業發展現狀
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管理思路從污染物總量控制向環境質量控制轉變的指導下,監管重點從“督企”為主向“督政”與“督企”并重轉變、治理方向從全面覆蓋向重點突破轉變、管理手段從命令控制向綜合性手段轉變。多方努力、多措并舉之下,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階段性目標圓滿完成,全國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全部啟動,土壤污染防治穩步推進,人們切實感受到了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
伴隨環境服務市場需求的釋放,我國環保產業的服務能力逐步提升。環境技術集成創新和關鍵裝備國產化取得突破,形成一批環保技術設備研發基地;環保市場逐步破除行業壟斷和地域保護,PPP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得到推廣應用;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環保企業迎來更多開拓海外市場的機遇。
隨著環保督察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工業污染治理市場需求得到有效釋放,開始進入全面達標新時代。環保產業正處于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和產業結構深刻變革期,水處理從供水和污水處理業務擴展到管網建設和海水淡化等領域,并結合海綿城市建設開展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大氣治理從尾氣治理向前端能源清潔化利用延伸,貫穿了源頭減排、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過程;固廢處理從末端填埋焚燒處置向前延伸至生活垃圾收集和轉運,并衍生出智慧環衛及廢舊物資再生利用等高附加值新興服務行業。
二、亟待補齊的短板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環保領域,“不平衡”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平衡”,而解決“不充分”的問題則要補齊短板。目前環保產業整體發展勢頭強勁,但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在一些具體領域和市場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集中體現在工業污染防治、農村污染防治、制度化環境管理、市場秩序維護等方面。
在固廢處理領域,雖然近年來我國危廢處置能力增長較快,但處置能力區域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處置費用較高,部分企業非法轉移和傾倒危險廢物。城市大量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被運到郊外或農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處置,資源化利用率不足5%,而發達國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已達60%~90%。城市餐廚垃圾無害化資源化利用進展緩慢,餐飲廚余進入簡易作坊再利用對保障飲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在土壤修復領域,我國污染場地環境問題突出,化工冶金等工業廢棄地污染地塊較多,農田污染日益嚴重。土壤污染物種類繁多、污染程度多樣,修復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土壤修復行業處于起步階段,產業政策的推動和引導還有待加強,適合我國國情的污染場地治理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應用還需加強。
在大氣治理領域,非電行業煙氣治理嚴重滯后于電力行業超低排放力度,需加強VOCs(揮發性有機物)與NOx(氮氧化物)協同減排。
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污水垃圾設施運維能力和環境治理水平不高,特別是在老少邊窮等欠發達地區,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留守人員的認識、需求與政府改善鄉村環境的預期出現了背離,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進展較為緩慢。農村環境問題如得不到有效解決,大量PPP模式下的河道流域治理項目會因此功虧一簣,鄉村全面振興也會成為空談。
在環境管理制度方面,至2017年底,中央環保督察已實現31個省份全面覆蓋,對地方環保工作推動效果明顯。但通過環保約談、巡視、督查等形式,依靠大量人力投入發現并跟蹤解決問題,高強度的工作難以長期持續,且單憑環保部門的力量無法做到對固定污染源的全覆蓋。環境管理的制度設計需要得到強化,利用大數據輔助技術,以精細化管理代替人為檢查、巡查,用數據獲取新知、用數據支撐決策、用數據提升管理、用數據驅動創新。但目前我國環保大數據的頂層設計滯后、體制機制創新動力不足,存在重概念口號、輕實施配套,重設備技術、輕機制建設等問題。
在市場秩序維護方面,惡性低價競爭問題依然突出。無論是先低價拿標搶占市場份額,項目運行后再提價,還是企業戰略轉型需要,這些偏離實際成本的惡性不規范競爭,不以持續穩定運行為目標的短視行為,極不利于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造成環保行業平均收益率下滑明顯。據測算,目前燃煤電廠煙氣特許經營項目投資內部收益,從12%下降至8%左右;水務項目從8%下降至4%~5%左右,僅與5年期的銀行貸款基準利率持平;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從12%下降至5%~8%左右。
三、歷史機遇期的產業擔當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是污染防治的攻堅之年,也標志著中國的環境保護將進入關鍵時期,能否奪取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最終勝利意義重大,關系到全面小康及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段改革再出發的新征程,中央政府展現出了巨大的決心與魄力,以改革創新的擔當精神推動制度的出臺和執行,力度空前、超乎想象。面對這一污染防治歷史機遇期,作為中國環境治理的先鋒與支柱,環保產業需要在政策的引導下,不斷發展自身能力、壯大規模,以更好地承擔歷史使命,以創新謀事的擔當精神,超越末端污染治理的局限,恢復綠水青山、護衛美麗中國,以良好生態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匠心成事的責任意識,超越短期商業利益的局限,建設優質工程、提供品質服務,以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項目成人達己。
四、污染防治攻堅的針對性建議
在現有基礎上,想要繼續實現環境質量的總體改善,工作的難度將成倍增加,污染防治進入真正的攻堅期、深水區。如何打贏這場污染防治攻堅戰,在2020年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需要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責任擔當和積極作為。我們認為,應該繼續堅持目標導向、重點突破的原則,一方面需保持污染防治的強力態勢,鞏固來之不易的成果,一方面更要直面尚存在的問題,更廣泛的挖掘潛力,有的放矢。針對以上污染防治中亟待補齊的短板,現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