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16 09:51
來源:湖北省環保廳
由省內生物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發起,整合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領域現有國家、省級創新平臺和主要創新資源,組建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創新中心。
——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
由中種集團、湖北種業公司等我省生物育種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發起,圍繞基因組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細胞工程、高能離子誘變、航天生物工程等前沿核心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加速新材料的創制和育種元件的組裝改良,聯合產業鏈和創新鏈中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務機構等,整合生物育種領域現有國家、省級創新平臺和主要創新資源,組建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
——數字建造與工程安全產業創新中心
依托中鐵大橋局、中建三局等國內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牽頭發起,圍繞地鐵、橋梁、超高層、建筑能源控制等技術研發與服務能力的提升,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基礎共性技術,聯合產業鏈和創新鏈中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務機構等,整合建筑工程數字化領域現有創新平臺和主要創新資源,共同組建數字建造與工程安全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國際一流的數字建造創新平臺。
2.組建方式
產業創新中心由行業中具有顯著創新優勢和較大影響力,具備充分利用和整合行業創新資源的能力,能夠為省級產業創新中心發展提供充足資金支持和條件保障的單位牽頭發起組建。省級產業創新中心一般以企業法人實體形式運行,治理結構清晰,運行機制靈活有效。省級產業創新中心要聯合國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行業創新平臺等,廣泛吸納高校院所等創新力量,通過共同出資、協作研發、技術入股、創新平臺合共建或人才聯合培養等方式,形成緊密合作的創新網絡。
五、打造雙創示范基地,提高創業創新服務能力
加快建設國家、省級雙創示范基地,搭建市場化、專業化的雙創服務平臺,構建覆蓋全省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著力引導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向創新創業一線聚集,系統優化全省創新創業環境,全面提高產業創新服務能力。
(一)打造國家、省級雙創示范基地
大力推進東湖高新區、荊門高新區、武漢市江岸區和羅田縣等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探索適應雙創發展的成功模式和典型經驗并向全省推廣。以創業創新資源集聚區域為重點和抓手,支持建設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搭建支撐服務平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拓寬投融資渠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營造雙創的生態環境。加強雙創示范基地規范管理,細化建設標準和管理辦法,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并及時向全省推廣。
(二)大力建設新型眾創空間
推進工業園區、雙創基地、科研院所、高校、龍頭骨干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大力建設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的新型眾創空間,支持社會主體盤活商務樓宇、工業廠房等存量資源改建眾創空間,鼓勵大企業、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等立足技術、人才、創新網絡等優勢做專做精眾創空間,支持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專業化眾創空間發展,鼓勵在新興產業領域建設創新創業實驗室,發展科技型企業專業孵化器、小型微型企業創業示范基地、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打造一大批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創新創業載體。大力支持各具特色的雙創區域平臺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市州建設夢想小鎮、創業小鎮、基金小鎮等。
(三)完善雙創公共服務平臺
推動政府資源開放,匯聚人才資源、政策宣貫、眾創空間、創業投資、金融機構、創業項目、中介服務等一大批優質創業創新資源和渠道,實現線上線下多層次對接聯動,為行業創業創新提供優質便利服務。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發展大數據分析和服務,不斷優化自身服務體系和商業模式。利用互聯網手段,向社會開放供應鏈,提供財務、市場、融資、技術、管理等服務。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領域開放,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產業化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多元化。
(四)發展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搭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投資平臺,充分發揮省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和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支持雙創孵化和天使投資,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的一站式投融資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政府引導、民間參與、市場化運作,搭建債權融資服務、股權融資服務、增值服務三大信息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資信息服務。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雙創的支持作用,拓展股權融資渠道,推動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設立科技創新板,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股權流轉服務。拓展債權融資渠道,支持雙創企業發行公司債、企業債、中小企業私募債等債務融資工具,滿足中小型科技型企業的多樣化融資需求。
(五)發展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
圍繞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聚焦“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整合產學研創新資源,支持建設功能型技術創新平臺,加快共性技術成果轉化。圍繞專項技術的研發和轉化,引導和支持東風汽車、烽火通信、三江航天、長飛光纖等行業領軍企業以及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向社會開放創新資源。建立以質量提升與安全管控服務為核心的檢驗檢測技術體系,面向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開展觀測、分析、測試、檢驗、認證等一站式服務。聚焦省內優勢行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為主體,強化項目研發和創新鏈整合,推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和關鍵技術的合作攻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充分發揮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部門協調機制作用,做好推動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實施的具體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加強調查研究,促進信息溝通,指導推動各地工作。建立規劃實施目標責任制,將產業創新能力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分解到各地、各部門,明確責任主體、實施進度要求,形成多層次推動產業創新能力建設的工作格局。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