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5:汽車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及布局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乘用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研發整車驅動系統、控制系統、超輕量新型客車,增強電池、電機、電控系統技術改進。建立動力電池回收、處理、再利用體系。
進一步發揮武漢、襄陽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先發優勢和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全省各地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
專用車/商用車:重點發展應急救援、消防、警務等城市公共服務車輛,礦山專用車、橋梁施工車、道路養護車等工程施工車輛,快遞物流和冷鏈運輸等節能環保車輛,機場以及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專用特種車輛。
以十堰、隨州、襄陽為龍頭,加快武漢、襄陽、荊州等專用車特色化發展。
智能網聯汽車:加大車載多媒體系統、智能交通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車載短距離無線通信系統、車輛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等車載信息系統的研發力度。引進或研究突破無線充電、車輛智能升級、無人駕駛等技術。
依托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培育智能汽車與智能交通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
汽車關鍵零部件:發展變速箱等控制系統零部件、發動機等汽車動力零部件、制動系統零部件、底盤附件等中高端汽車零部件、電動汽車等零部件體系。
培育武漢及周邊城市汽車零部件“環狀”聚集區,“十襄隨”汽車零部件“帶狀”聚集區,“荊荊宜”汽車零部件“三角狀”聚集區。
(三)創新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共同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1.推進軍民深度融合
以“軍轉民”和“民參軍”為突破口,強化與中船重工集團、中國兵器集團、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集團等在鄂企業及科研院所以及海軍工程學院、空軍預警學院等軍隊院校的戰略合作,開展軍民聯合攻關,推動軍民科技成果相互轉化,重點發展商業航天、通用航空及水上飛行器、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信息網絡安全等軍民兩用和“軍轉民”技術,著力推進軍民融合產業集聚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協同創新、軍民融合信息共享共用。
專欄6:軍民融合重點發展方向及布局
衛星應用:發展低軌寬帶衛星、低軌窄帶衛星、空間信息應用及車聯網、船聯網、工程機械聯網等衛星應用服務,研制天地一體信息網絡,支持發展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導航系統、遙感系統、移動道路測量設備等多類技術。
重點以武漢東湖高新區、陽邏開發區為核心培育發展衛星應用。
智慧安防:發展安防監控、新型光纖傳感、入侵檢測、身份驗證、可信計算、網絡與信息集成等技術;重點突破核心元器件制造、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超大規模存儲技術等;推動應急響應、容災備份、安全測試、風險評估等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產業化。
重點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依托,形成先發優勢和示范帶動作用,帶動全省智慧安防技術發展。
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發展高性能執法作業船、豪華郵輪、生態環保和新能源動力船等高技術船舶,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深海漁業及其保障平臺裝備、海上浮動核電裝備、海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動力及推進配套裝備、海洋油氣開采配套裝備、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海灘儲油裝備、動力定位系統、高頻地波雷達、大型浮標及水下蛙人裝備等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配套設備。建設全三維船舶設計平臺、海洋核動力平臺、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公共檢測服務平臺。
重點在武漢、宜昌、荊州布局,以武漢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荊州經濟開發區、宜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橋重工橋梁與海工裝備產業園、湖北海山科技產業園等為重要載體。
航空航天裝備:研發特種水面飛行器,輕型直升飛機、通航飛機等各類飛機,各類無人機及地面站和通訊指揮車,航空零部件、航電與機電系統,以及商業固體運載火箭、航天動力、材料、自動控制系統、伺服系統、通訊、元器件、航天發射地面裝備等關鍵裝備和核心技術。
依托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布局商業航天技術,在荊門、武漢、襄陽、宜昌等地建設若干個航空技術與產品研發基地、航空器整機制造基地和航空零部件生產基地。
2.發展網絡信息安全核心技術
以實現網絡信息安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為重點,保障國家基礎網絡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實現真正的自主可控,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產品,并強化市場的大范圍的推廣應用。發展自主可控的技術服務,開創國內信息安全的新局面,建立促進國產軟硬件協同發展的安全環境。
專欄7:網絡信息安全重點方向及布局
網絡信息安全:重點發展國產數據庫、系統安全、災難備份、信息安全管理等信息安全服務軟件;研制手機安全芯片;研發智能終端操作系統、云計算操作系統、大型數據庫等;突破量子加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大數據安全分析模型等前沿技術,系統仿真測試、評估驗證等關鍵共性技術,訪問控制、追蹤溯源、商業信息及隱私保護等核心技術;研究高級持續性威脅(APT)防護、攻擊檢測和追蹤溯源,以及可信網站、可信移動應用程序(APP)、可信郵件等電子認證。
以武漢東湖高新區、東西湖區為核心,襄陽云谷、宜昌三峽軟件園為支撐,帶動重點城市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研發。
四、完善創新平臺,加強產業創新基礎支撐
(一)優化企業技術中心布局
1.領域布局
突出前沿引領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打造集聚創新資源的載體,加快建設以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提升開展產業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創造運用知識產權、建立企業技術標準體系、凝聚培養創新人才、構建協同創新網絡的能力。充分發揮我省產業優勢和行業特色,優化企業技術中心布局,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研究攻關,在新興產業領域和特色細分領域布局一批企業技術中心。結合我省產業創新能力未來發展需求和已建成的企業技術中心,新增企業技術中心圍繞以下領域布局: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