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15 09:33
來源:徐海云博客
作者:徐海云
要求2024年開始單獨收集生物質垃圾,要求2025年起單獨收集廢棄紡織品和有害家庭垃圾;
要求到2035年原生生活垃圾填埋比例必須減少到10%;
要求到2030年,食物浪費應減少25%,到2030年減少50%(不具約束力的指標)。
計劃到2018年春天,這些目標將進一步細化,并采取統一標準計算回收利用率指標。
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55%(在討論前,歐盟環境署建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65%,歐盟委員會建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60%),實際上目前歐洲一個國家也沒有達到這個指標。盡管2015年德國官方統計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率到到90%,回收利用率達到67%,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處于最高,這么高的回收利用指標與其說是統計出來的,恐怕算出來更貼切。德國2015年生活垃圾產生量是5162.5萬噸,焚燒處理量是2900萬噸,因此簡單的計算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最大也只有44%,90%綜合利用率、67%回收利用率如何計算出來,恐怕需要學術研究才能搞清楚。
瑞士是世界最富有也最清潔的國家,垃圾分類包括垃圾計量收費都已經普遍實行。根據瑞士環境部統計,2016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也就53%,還不到55%,要知道這是在人均700千克/年生活垃圾量千克下統計出來的,如果不計花園園林垃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到40%。
歐盟這次提出2025年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率達到65%,以廢塑料為例,這一目標要求是不可能實現的,現在歐盟廢塑料回收利用率約為30%,而這其中約一半是出口,出口的廢塑料中約90%出口到中國,也就是說歐盟自己本土的回收利用率只有16%左右。
歐盟以前也發布過類似指南,但并沒有實現過。如為逐步減少可生物降解有機垃圾的填埋量,歐盟垃圾填埋指南(CD1999/31/EU/1999)提出了幾個階段性目標,第一階段目標是在2006年將進入填埋場的有機物在1995年的基礎上削減25%;第二階段目標是在2009年將進入填埋場的有機物在1995年的基礎上削減50%;第三階段目標是在2016年將進入填埋場的有機物在1995年的基礎上削減65%。英國、西班牙等國由于無法實現上述目標,要求把上述目標推遲4年??梢灶A計,就是到2020年,也不可能所有國家實現這一目標。
高回收率指標可以盲目提,反正那是若干年后的事,實現不了還可以修改。這次歐盟廢棄物指南沒有提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時限目標,而提出2035年實現原生生活垃圾填埋比例10%的目標,這一目標,預計中國在2025年前就可以實現。對照歐盟廢棄物指南,“要求2024年開始單獨收集生物質垃圾,要求2025年起單獨收集廢棄紡織品和有害家庭垃圾”;中國2017年就發文推行強制垃圾分類,兩相比較,我們沒有經過17個多小時的爭論,在垃圾分類的要求上不經意領先歐盟7-8年。
發達國家提出“零廢棄”大多是思想層面、政治層面、全球層面的思考,最現實的憂慮是:如果發展中國家都達到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地球環境難以承受。所以有:“生態排水”被寫入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德國復興銀行給國內某企業專門進口廢塑料加工利用項目貸款,貸款的名義還是綠色信貸。那些“烏托邦”的理念不僅被冠以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等光環,而且輕而易舉得到支持并付諸實踐。
我們有一種傳統,叫做厚古薄今。2千多年前,孔圣人推崇周禮,在戰國“禮崩樂壞”的境遇下,夢想周代的美好;今天也是如此,有人懷念民國時期,有人懷念文革時期。如果僅僅是懷念,寫一些文章、小說,徜徉在“逝去的美好回憶”中,放松一下心靈,尋找一下慰藉,到也無可厚非,如果去實施,恐怕東漢王莽的實踐是一個完整版體驗。
為了不建污水處理廠而將污水全部資源化利用,“生態排水”在鄂爾多斯示范工程建了,但建完不得不拆了!,
“洋垃圾”進口限制后,進口廢塑料項目不能運行了,發達國家也急了。
但“零廢棄”理念還在不斷流行!
經濟的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扒嗌骄G水”成為很多人的記憶,回到過去的自然環境成為很多人的夢想。
看到過剩,想起了計劃經濟,多少循環經濟產業園不管貼上許多綠色、循環的標簽,運行方式按照計劃經濟設計,其結果只能是一地雞毛。
看到“白色污染”,就想到禁塑。
看到農村垃圾有“尿不濕、衛生巾”等垃圾,竟然有人大代表向村民宣傳“這些物品污染環境、不能回收利用”,鼓勵村民棄用這些現代物品,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如果僅僅是一個倡導也就罷了,如果變成政策指引,甚至鼓吹還有了效果,那么只能是自欺欺人。
家庭小汽車不僅會產生奪取命的交通事故,也產生污染環境的排放,還沒有人為了保護環境喊出“禁車”!
過去的自然環境令人向往,但試圖回到過去只能枉然。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