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09 11:1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PPP老司機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表示,今日又詳細讀了本篇來自基層的投稿,生靈活現,想起我從1994年就開始做的世行招標和內資采購以及后來的特許經營咨詢業務,文中大量現象在工程和設備乃至特許經營的采購領域一直長期存在,也是影響我們環保行業正常發展的“偽市場”的原因,部分現象則是新的ppp模式迅速推廣帶來的新問題。恰逢PPP進入規范季,強調全過程信息及時公開,促進社會監督,落實專家責任,抓嚴流程管理,科學平衡收支,合理篩選合適推進PPP的項目,對所有的采購亂象的整治,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此,也借著留言板征集對PPP管理流程的優化建議,比如如何加強對專家水平和把關責任的落實,是否要有全周期項目質量的負責,是否公開評審專家名單,是否應該足夠提前公布潛在項目信息以保證公平,是否對平臺玩ppp進行更嚴格的約束?熱鬧之余,反思流程可以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及時建議及時完善,才是ppp行穩致遠之道。莫忘,當年在政府自己主導的采購中,群眾里這樣的老司機也是炮聲連連的。
下文為投稿文章詳細內容:
筆者混跡PPP圈幾近四年,目睹了諸多PPP之怪現狀。
作為一名中年油膩男,早已非沖動小青年,雖未看破紅塵,但早已百毒不侵,不滿時最多就是左手保溫杯,右手盤菩提,臉上笑嘻嘻,心里娘希匹!然而知道得越多,心里悶著的越多,人就越痛苦。魯迅先生在文章《記念劉和珍君》中有一段: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哪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對我而言,我向來視PPP如同自己膝下一個淘氣的熊孩子,愛之深,恨之切。而PPP之怪現狀如同一條條毒蛇,在黑暗中噬咬我的靈魂,使我夜不能寐,輾轉反側。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最終我還是出離憤怒,將各種怪現狀一吐為快,與諸君分享。希望PPP借著規范季的春風,一掃塵霾,回歸本源,茁壯成長,行穩致遠。
怪現狀一:PPP中的P1和P2,不是精誠合作,而是比賽誰的套路深
筆者受邀參與某地一PPP項目的方案內部論證工作,眼看實施方案只有42頁,擠干水份后,多數核心內容語焉不詳,一句話帶過:“詳見PPP合同約定”。于是和實施機構、咨詢機構溝通,實施方案要細化。實施機構領導語出驚人:這些內容我們就要等合同談判的時候再提,要是談判的時候談不攏,我們想辦法扣他們(社會資本方)的投標保證金。這位領導的前世一定從事這樣的工作: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
再來說說社會資本方的套路:對接實施機構時,說咨詢公司你們來選擇,你們財政支出有壓力,我們來給咨詢公司付錢。咨詢公司有奶就是娘,聽取社會資本方的安排,財務指標選擇遠高于同地區、同類型項目的水平,最終資本金內部收益率達到了稅后15%,當然這個指標這么高,碰到認真把關的專家的話可能會被提出來,于是實施方案中直接省略掉,不寫了事。財政部門組織專家對本項目物有所值評價時,有兩個專家提到了財務指標選取過高,現場不予簽字,要求回去整改,評審會不歡而撒。結果第二天,重新找了一撥打醬油的專家,簽字過會。
怪現狀二:各類“磚家”滿天飛
既然說到了專家,就展開說一下專家的問題。筆者認識不少業界良心專家,為PPP的良性發展奮筆疾呼、出謀劃策、獻言獻計,也遇到不少的偽專家,或過度解讀政策,或完全不理解政策的初衷,比較偏激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給地方政府、社會資本方、初入PPP圈子的新人一種誤導,更有甚者加入PPP專家的目的很明確、非常簡單粗暴、十分實用主義:專家費!!
筆者在若干次評審過程中,看到專家打醬油、和稀泥,實施機構幾天前發送的報告沒有認真研讀,就在會議現場隨意翻看幾下,提幾條不痛不癢的問題,然后著急忙慌說:我還有會、我還有課,我先簽字,專家費到手走人。甚至有些專家毫無底線地做人,某些項目潛在社會資本方提前得知要參會的專家名單和電話,私下里交流一下,再給封一個大紅包,上會的時候一派和諧,政府被蒙在鼓里,最終政府的支出責任不僅被放大,而且實施方案里對社會資本方一再寬待,比如股權鎖定期只鎖定建設期,待到施工完成、攫取了施工利潤后,社會資本方就要申請退出,把運營的攤子留給接盤者。還有不組織專家評審會,來回兩次郵件溝通、書面打分表及專家簽字傳真就搞定的。還有部分專家參與項目論證會后,拿到了電子版的實施方案,一可以賣給潛在社會資本方,二可以賣給新入行的咨詢公司當模板用。經濟頭腦實在讓人佩服。筆者將常見的專家分為以下幾類:
類型一:學習型專家。這些專家很坦誠、很謙虛,我以前沒有接觸過PPP,不了解PPP,參加會議是來學習的,我沒有什么意見。請問專家,哦不,還想請問組織者,要你(他)來干嘛,送錢讓你(他)來學習么?
類型二:佛系專家。此類專家多出自于縣市區財政局PPP中心和大專院校老師。對于PPP中心的專家,評審其他地區項目時礙于同行情面,或者評審的是自己區域的項目,擔負著使命而來。大專院校老師參加評審會,玩得好的一個月賺幾千上萬的專家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因此告誡自己:讓他過,場面要和諧,下次還叫我。評審會現場這一類專家的評審意見就是:嗯,挺好,沒意見。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