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23 15:13
來源:湖北省發改委
1.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提升工業“四基”能力[10],加強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技術產業化和應用示范,建設世界級汽車、電子信息、工程設計施工集群、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適量擴大整車產能,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差異化發展專用車,建設世界級重要整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基地,將漢隨襄十汽車產業帶建設成為產業鏈完整、研發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走廊。依托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力實施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培育、智能終端壯大、光通信和激光產業領先、軟件及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北斗產業應用等工程,建設沿江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提升國際競爭力。以水利水電、橋梁建筑等優勢行業為核心,推動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建筑工程全產業鏈發展,鼓勵發展多種融資模式,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打造世界級工程設計施工之都。
2.加快開發區產業集聚發展。全面推進全省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和評審工作,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特點,合理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引導生產要素向開發區、產業園區集聚,培育壯大開發區主導產業,完善上中下游產業鏈。適當超前規劃開發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科學規劃二、三產業發展,形成一批產城融合示范區,爭創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支持具備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或高新區。
3.加快推進老工業區綜合改造。繼續推進武漢、襄陽、宜昌、黃石、荊州、十堰、荊門等老工業基地城市按照實施方案、時間表和路線圖,有序實施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鼓勵位于城區的老工業區企業向開發區、工業園(區)等搬遷集聚,同步推進技術改造和改制重組。因地制宜,實施“退二進三”和“退二優二”,形成多元發展、多業并舉、多點支撐的發展態勢,創建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示范區。
4.構建“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集群。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益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加快民營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推動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進一步優化結構和轉型成長,瞄準發展潛力較強、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領域,培育一批產業細分行業“小巨人”、“配套專家”和“單項冠軍”。
第三節 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產城融合、信息化與三產融合、軍民融合發展,構建交叉滲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產業協同發展的現代系統。
1.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推動城鎮化建設與產業集聚的協調發展,以產業集聚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產業集聚。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積極支持條件成熟地區開展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工作,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將城鎮化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結合起來,完善城鎮化體制機制,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探索路徑、提供示范。
2.推動信息化與三產融合發展。大力推進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聯網+”與農業等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支柱產業,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促進供給與需求精準匹配。加快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在制造業產品研發與設計、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品牌與售后服務等全流程的集成應用,鼓勵制造業企業由以產品制造為核心向產品、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并重轉變,從提供設備向提供設計、承接項目、系統維護和管理運營一體化服務轉變。推動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的加速融合,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
3.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堅持“軍轉民”與“民參軍”、保障軍品與發展民品相結合,強化改革創新,拓展軍民融合新形式。結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開展聯合攻關,破解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等制約瓶頸,加快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航空航天工業園、軍民結合產業園等建設。完善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積極爭取開展軍民融合改革試點,大力促進軍民協同創新,推動軍民技術雙向轉化應用,建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發展光電信息、民用航空、商用航天、汽車零部件、應急裝備等軍民融合特色產業,培育一大批軍民融合領軍企業和優勢產業,實現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優勢互補、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第四節 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引導區域產業合理布局,推動沿江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探索多種形式的產業轉移合作模式,引導產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錯位互補協同發展。
1.承接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通過建設跨區域合作示范帶,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有序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引導產業有序轉移,發展“飛地經濟”,推動長江經濟帶湖北段與其他地區的產業合作。深入推進黃梅小池濱江新區開放開發,加快推進小池與九江融合發展。以武漢城市圈和荊州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為重點,科學承接長江下游地區產業轉移。加快產業扶貧,積極利用扶貧幫扶大別山革命老區和對口支援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多種區域合作機制,建立產業轉移合作平臺。加強與沿江地區旅游合作,共建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嚴格產業準入,逐步建立優勢傳統產業總部經濟與生產基地合理配置的區域布局。
2.促進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突出產業轉移重點,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實現城鄉、區域產業聯動發展。構筑沿江產業鏈,促進上下游產品聯動開發,有機銜接生產流通等環節,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加快武漢城市圈、襄十隨、宜荊荊產業一體化進程,發揮武漢、襄陽、宜昌等城市產業輻射引領作用,建設沿江腹地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地,引導中心城市的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內需為主的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小城市轉移,促進生產要素流通。
第六章 實施綠色示范重大工程
實施綠色示范重大工程,是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的載體和抓手。通過實施綠色示范重大工程,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提升服務業對一、二產業的支撐能力以及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