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23 15:13
來源:湖北省發改委
二、 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1.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落實耕地保護措施、建設高效糧食及蔬菜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水產養殖業和休閑漁業,著力構建經濟、環境效益高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體系。積極發展現代種業,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和主要農產品優勢區,強化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支持中國農谷(荊門)、中國“有機谷”(襄陽)建設。構建沿江優勢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產業帶、優質畜牧水產養殖與加工產業帶、特色林果生產與加工產業帶。
2.發展生態農業新模式。推進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有機結合,培育構建循環生態農業產業體系。推廣種植業廢棄物-養殖業、養殖業廢棄物-種植業、農業-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業減量化-低碳化生產模式等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發展循環型農業;推進保護型耕作、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積極推行“種-養-沼”、“果-草-雞”、“豬-沼-果”(菜)、“蝦-稻”等種養結合、農牧結合、循環利用、沼氣配套、有機肥加工、發酵床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發展防滲渠道和管道輸水,推廣水稻節水灌溉技術和農作物噴灌、微噴灌、滴溉等技術,建設節水型農業生產方式;發揮沼氣在發展有機牧業、生態農業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打造沼氣綜合利用的農業循環利用產業鏈。推廣使用低毒性、低殘留農藥、化肥,減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大力推進秸稈直接還田、過腹還田,積極探索秸稈能源化利用,延長秸稈綜合利用鏈條,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
3.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建設以“新技術、新品種、高科技、現代化”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農業科技園區。提升蔬菜、花卉等都市農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培育具有一定品牌效應的農業主題觀光地。舉辦農業節慶活動,帶動鄉村旅游發展。鼓勵文化農業、景觀農業、公園農業等創意型農業業態,開辟農業和農村發展空間,提升現代農業的價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4.推廣“互聯網+”農業。積極探索農業物聯網產業商業化運營機制和模式,扶持一批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企業,帶動湖北物聯網產業及相關信息產業發展。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建設一批農業發展平臺,實施湖北智慧農業戰略、“農產品加工流通促進工程” ,做大做強“12316”[9]服務品牌、“農業信息服務應用示范工程”等重大工程。
5.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村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融合方式,培育融合主體,完善融合服務。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農業“接二連三”,由生產環節向產前、產后延伸,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建設休閑農業與農業公園試點。發展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合作形式,支持農民合作社入股或者興辦龍頭企業,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收益。探索建立新型合作社的管理體系,拓展農民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建設一批農業化服務組織與農產品綠色加工園區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研究設立專門的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村產業融合領域。堅持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用地需求。改善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的平臺,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臺,配合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結合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打造長江經濟帶優質農產品品牌名片,探索互聯網+綠色營銷渠道,引導綠色消費、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促進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與生態保護相互協調統一。
第五章 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實力
依托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推動創新發展;以開發區、工業園為載體,推動集聚發展;推進產城,農村一二三產、信息化與三產、軍民融合發展;推動沿江產業合理有序轉移,促進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構建產業競爭新優勢。
第一節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
以國家級、省級高新區為重點區域,以若干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為重點,以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為主力,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統籌協調技術創新主體,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實現由“湖北制造”向“湖北創造”轉變。
1.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推進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跨區域整合創新資源,推動區域間共同設計創新議題、互聯互通創新要素、聯合組織技術攻關。提升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統籌區域一體化發展。
2.發揮創新平臺優勢。積極發揮知識創新平臺、技術創新平臺、支撐服務平臺的作用,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圍繞重點領域創建一批國家大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爭取在優勢領域和學科建設一批國家地方聯合創新平臺,以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大科技成果為載體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3.營造創新環境。培育開放式實踐載體和創新文化,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強化創新資金保障和制度安排,形成要素完備、支撐有力、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通過舉辦長江流域創新創業論壇,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并進的創新文化;發展服務型科技中介機構,形成湖北長江經濟帶創新服務體系;引進培育創新投融資機構,推動設立長江銀行,充分發揮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作用,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創新投融資體系;完善行政審批、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轉化等體制機制,健全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長效機制。
第二節 加快產業集聚發展
全面推進“一主兩副多極”城市帶動戰略,發揮武漢、襄陽、宜昌等中心城市產業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以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完善區內和區外的產業鏈,建設世界級汽車、電子信息、工程設計施工產業集群,打造主導產業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長江現代產業集聚帶。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