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7 13:09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第三節 協同控制能源資源消耗
1.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加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對接近或達到警戒線的地方實行限制性措施。合理設定資源能源消耗上線,實施水資源、建設用地、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依據城市、區域、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確定重點地區造紙、毛皮制革、印染等行業規模限值。各環境質量超標地方實施行業內新建項目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量或倍量替代。電力、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實施產能減量置換。2020年年底前,完成省、省轄市、縣(市、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要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
2.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提高全社會能源使用效率,加強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能耗管控,到2020年,全省50%的城鎮新建建筑按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完成縣級以上公共機構建筑及主要耗能設施、能效不達標的在用燃煤鍋爐節能改造。控制高硫高灰煤開發和銷售,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煤炭入洗率提高到80%。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到2020年,完成國家下達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任務。
3.推進節水減污。實施鋼鐵、電力、造紙、焦化、氮肥、農副產品加工、皮毛制革、印染、有色金屬、原料藥制造、電鍍等行業取水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控制。電力、鋼鐵、印染紡織、造紙、石油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達到先進定額標準。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節水工藝、技術和器具,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大力推行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到2020年,全省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82.15億立方米以內,全省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25%、25%以上,市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
4.嚴控生態用地占用。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的銜接協調,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生態用地不得占用,其他用地類型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居民生活外應逐步退出。嚴控新增建設用地,加強城鎮周邊地區耕地、林地、濕地等保護,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到2020年,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地復墾面積達到7.7萬畝。合理降低耕地開發強度,控制非農建設對耕地的占用,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035萬畝。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區探索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
第四節 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1.實施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支持企業增強綠色制造能力,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3%。
2.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綠色生產,實施綠色生產推進工程。推進國家級和省級產業集聚區循環化改造,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區和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基地,爭取到2020年60%以上的省級產業集聚區初步建成循環型園區。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綜合利用水平,開展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培育一批示范基地和骨干企業,推進多品種工業固體廢物協同利用;加強鋼渣、礦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脫硫石膏綜合利用,生產高性能膠凝材料和節能建筑材料。到2020年,全省礦產資源總回收率與尾礦綜合利用率分別提高到65%和3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秸稈還田和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推動農業廢棄物質資源化利用和有效處理,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0%,農藥利用率達到40%,農膜回收率達到80%,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國家糧食主產縣基本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木本糧油、林果經濟,加大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力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進垃圾分類回收,開發利用“城市礦產”,推進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規劃建設一批靜脈產業園,到2020年,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率達到75%以上,省轄市全部建成餐廚垃圾處理設施。
3.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動低碳循環、治污減排、監測監控等核心環保技術、成套產品、裝備設備研發,加強環保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鼓勵環保企業優化組合,推進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盡快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主導技術、主導產品和節能環保品牌,全省建成一批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集群)。健全市場準入和行業監管制度,加強環境績效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環境服務企業績效考核機制和環保服務企業誠信檔案。鼓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管理等專業化服務。開展風能、太陽能資源普查和氣候風險論證,鼓勵發展清潔替代能源。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開展小城鎮、園區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
第五節 推動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1.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實施全面科普行動,廣播電視臺、網絡媒體、報刊雜志開設欄目,社區、街道、工廠、企業、鄉村設置宣傳欄,強化資源環境省情宣傳。開展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以及節能宣傳月、低碳日、“綠色交通·美麗中國”環境保護公益宣傳、中原環保世紀行等主題宣傳活動。建設生態環境教育平臺,發布生活方式綠色化指南,引導公眾積極踐行綠色簡約生活和低碳休閑模式。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小學、中學、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培訓機構的教育教學內容,在全省黨校、行政學院普遍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經常性開展生態文化進社區、農村、企業、學校等活動,創作一批生態文化產品,創建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2.增加綠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構建設計、原料、生產、采購、物流、回收等全流程綠色供應鏈,建設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完善政府綠色采購產品目錄,推行綠色標識、認證與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倡導非政府機構、企業實行綠色采購。推動包裝減量化、無害化和材料回收利用,逐步淘汰污染嚴重、健康風險大的包裝材料。
3.推進全社會踐行綠色消費。強化綠色消費意識,增強公眾環境行為自律意識,在衣、食、住、行、游等各領域加快向綠色轉變,以綠色消費倒逼綠色生產。推廣綠色服裝,遏制珍稀野生動物毛皮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引導綠色飲食,限制一次性餐具生產和使用。發展綠色休閑,推廣低碳、綠色的旅游風尚。倡導綠色居住,實行居民水、電、氣階梯價格制度,大力推廣節水器具、節電燈具、節能家電、綠色家具、環保建材等。鼓勵綠色出行,改善步行、自行車出行條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到2020年,省轄市實現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全覆蓋,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人以上城市建成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60%以上,其他大城市達到30%以上,中小城市達到20%以上。
第四章 打好環境質量改善攻堅戰
第一節 大力提升環境空氣質量
1.實施城市空氣質量清單式管理。繼續實施《河南省藍天工程行動計劃》,2017年全省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108微克/立方米以下,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66微克/立方米以下,優良天數達到200天以上,重污染天氣大幅減少。制定實施全省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制定實施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方案,明確達標時間表、路線圖和重點項目。到2020年,與2015年相比全省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幅度達到28%以上,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幅度達到30%左右,優良天數提高30%以上,重污染天數下降30%以上。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濃度全部達標。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7市除完成省定目標任務外還要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每年制定并下達省轄市、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目標清單,加強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考核。加大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情況公開力度,實時公布環境空氣質量信息,逐月公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
2.治理燃煤污染。全面淘汰城市小燃煤鍋爐,實施10蒸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或拆除,對10蒸噸/時及以上燃煤鍋爐完成超低排放達標改造或實施特別排放限值。實施電代煤、天然氣代煤、清潔煤替代等工程,全面推進城鄉居民采暖散煤替代,強化分散燃煤設施的限制性、禁止性環保措施。實施散煤銷售點分類整治,全面取締劣質散煤銷售點。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建成區實現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全覆蓋,依法取締高污染燃料銷售點,全面加強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管理,供熱供氣管網覆蓋地區禁止使用散煤。
3.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加大鋼鐵、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淘汰力度,公布地方性落后產能淘汰目錄,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鋼鐵、焦化、建材、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實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爐窯和磚瓦爐窯提標治理,對重點涉氣企業和“小散亂差”企業實施分類治理,對涉氣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進行整改清理。加強石油煉制、石油化學、表面涂裝、包裝印刷、有機化工、儲油庫、加油站、油罐車、規模化餐飲場所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
4.強化機動車污染治理。積極推進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綜合采取車輛注銷報廢、限行禁行、財政補貼、排放檢驗、尾氣提標治理等措施,繼續加快推進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淘汰及回收拆解,加大非道路移動機械等高污染車輛治理力度,2017年基本淘汰黃標車,禁止使用排放不達標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提升成品油質量,全面供應國V標準車用乙醇汽油、柴油,積極推動國VI標準車用乙醇汽油、柴油提標升級。推廣新能源汽車,政府機關、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帶頭配套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天然氣環衛、公交及物流車輛。
5.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對施工工地主要揚塵產生點安裝視頻監控裝置,實施全過程監控,嚴格落實綠色施工要求。強化道路揚塵治理,采取定期保潔、機械化清掃、定時灑水等措施減少道路積塵,對城鄉結合部裸露地面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提升城市垃圾、渣土等運輸和處置管理水平,加大夜間渣土車、大型運輸車輛整治力度,清運車輛要安裝衛星定位監控終端,實行密閉潔凈運輸。大型煤堆、料堆實現全封閉儲存。嚴禁露天焚燒、原煤散燒和露天燒烤,對餐飲業嚴格實施油煙控制,安裝高效凈化設施。加強噪聲污染防控。
6.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將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納入各地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實行與京津冀相同的應急響應標準,科學確定不同級別的應急減排措施。建立完善環保、氣象部門空氣質量聯合會商機制,健全重污染天氣預警預報機制。加強省市聯動、區域協作,建立以鄭州為中心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推進與京津冀大氣污染協同治理。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