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05 10:22
來源:內蒙古環保廳
環境保護體制機制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尚有差距。全區生態文明法治體系、制度體系、執法監管體系和治理能力體系還不健全,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還不明晰,政府監管職責缺位、越位、交叉錯位等問題仍然存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平相對較低,環境治理主體單一,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機制仍不完善。環境保護市場化程度仍然滯后,綠色經濟政策仍需不斷深化。環保產業發展水平亟待提升,我區環保產業起步較晚,發展較為緩慢,企業總體實力較差,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競爭力不強,難以形成集群聯合效應。環保產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市場發育程度較低,管理機制不健全。
第三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新一輪東北振興等戰略深入實施,以及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若干意見和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政策的深入落實,我區面臨多重疊加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全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
一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地位更加突出。黨中央、國務院將生態文明納入十八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全面協調發展。天變藍、水變清、地變綠,人居環境更美好已成為全社會發展質量提升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標志,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尤為突出。
二是生態環境法治建設為環保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新環保法的實施,突出強化了地方黨委政府負總責的責任、企業治污的主體責任和各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三大責任清晰明確。環境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成為全力推進環境保護的重要之舉,為依法保護環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環境質量改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環境科技不斷創新,環境準入更加嚴格,環境倒逼機制更加嚴厲,有利于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和污染排放強度降低,有利于污染減排和生態恢復,有利于環境質量改善和民生環境保障。
四是社會高度關注和公眾積極參與成為環保工作的原動力。人民群眾空前關注并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及環境權益觀日益增強,要求政府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加強污染治理和監督力度、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逐步形成,將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動力。
面臨機遇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根據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十次黨代會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十三五”時期,我區作為國家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產業結構仍以煤炭、電力、煤化工等能源資源型為主,對資源的依賴依然偏重。同時,我區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快速推進期,污染排放將繼續增長,污染成因也更為復雜,環境壓力會持續加大。再者,“十三五”時期,是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深化環保體制機制改革、確保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時期,環境保護工作將面臨更多新的挑戰。
第二章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第一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決策部署,學習貫徹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綠色化“五化”同步發展,堅守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嚴守空間、總量、準入“三條紅線”,以環境質量改善為主線,實施質量和總量雙控,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構建環保投融資和技術服務平臺,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強化生態環境風險管控,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為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打造亮麗風景線奠定堅實的環境基礎,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發展。強化源頭防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空間布局,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全面推進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實現可持續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堅持生態優先,強化空間管理,維護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系統完整、責權清晰、監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實施差異化管理,分區分類管控,分級分項施策,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鞏固和擴大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成果。
——強化改革創新。加強法治建設,以改革創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實行自治區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加快形成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合理劃分事權,落實責任主體,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確保質量改善。堅持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導向,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分區域、分流域、分階段明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任務,開展多污染物協同防治,系統推進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確保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維護公眾利益,保障群眾健康。
第三節規劃目標
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空氣和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土壤環境保持穩定,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增強,輻射環境質量繼續保持良好,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體制機制逐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整,生態文明水平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