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內蒙古自治區發布生態環境保護 “十三五”規劃

時間:2017-07-05 10:22

來源:內蒙古環保廳

第四節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水平

1.開展生物物種資源調查研究與觀測

初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到2020年,建設一定數量的陸地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和觀測樣區,建立全區生物物種資源數據庫和環境信息系統共享平臺,強化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保護能力,實現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目標。

2.重點實施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

研究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規劃。保護、修復和擴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優先實施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工程,開發瀕危物種繁育、恢復和保護技術,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和野化放歸,強化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利用監管。到2020年,實現重點野生動植物物種和典型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

3.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安全管理

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生物安全管理,規范生物遺傳資源采集、保存、交換、合作研究和開發利用活動,加強出境監管,防止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強化生物安全管理,積極防治外來物種入侵。加強入侵機理、擴散途徑、應對措施和開發利用途徑研究,強化監測預警及風險管理,逐步建立生物安全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制度。

第五節加強生態退化地區修復與管理

1.推進生態退化區整治修復

對已經發生退化或沙化的天然草地,加強改良和建設。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濕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優先修復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的重要濕地,逐步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對坡耕地、侵蝕溝、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區域,大力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重點治理黃河十大孔兌、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8個旗縣的黑土區,到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08萬平方公里。對土地沙化較嚴重地區,推進封禁保護區和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

2.加強礦山生態治理與恢復

嚴格實施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建設綠色礦山。加大礦山植被恢復和地質環境綜合治理,開展病危險尾礦庫和“頭頂庫”(1公里內有居民或重要設施的尾礦庫)專項整治。強化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清理整頓已有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組織實施好重大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工程,采取工程、生物措施,加大以采空區、沉陷區、露天剝離坑等為重點的礦山地質環境修復治理和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力度,推進工礦廢棄地修復和再利用,并選擇典型區域進行試點示范。

第六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

研究制定《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及盟市、旗(縣、區)、鄉鎮(蘇木)、村(嘎查)的相應指標體系,使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試點性推進環境保護模范城創建,環境保護模范城要與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統籌整合。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水平,加強創建與環保重點工作的協調聯動,改革完善創建評估驗收機制。強化后續監督與管理,開展成效評估和經驗總結,宣傳推廣現有的可復制、可借鑒的創建模式。到2020年,創建一定數量的國家級、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旗(縣、區)、鄉(蘇木)、村(嘎查)。

第七節擴大生態產品供給與服務能力

1.推動生態產業發展

加強全區林業資源基地建設,促進產業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定制化,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綠色產品的需求。發展一批增收帶動能力強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林業生物產業。逐步建立起與自治區現代農牧業相適應的現代草產業發展體系,培育優勢飼草產業集聚區,推進優質牧草生產基地建設,打造優質草產品品牌。發展生態、綠色和有機農牧業,加快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建設具有特色的有機食品加工生產基地,增加有機產品供給。發展沙區新能源、特色砂石、現代農業型等沙產業,重視沙產業技術攻關和高端產品研發。

2.發揮生態服務功能

重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強化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的管理,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加大自然保護地、生態體驗地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開發和提供優質的生態教育、游憩休閑、健康養生養老等生態服務產品。加快建設生態標志系統、綠道網絡、環衛、安全等公共服務設施,提高生態體驗產品檔次和服務水平。

3.修復城市生態系統

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建設綠道綠廊,使城市森林、綠地、水系、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大力提高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加快老舊公園改造,提升公園綠地服務功能。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發展森林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小鎮。開展城市山體、水體、廢棄地、綠地修復,實施城市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到2020年,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1平方米,城鎮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

第八節開展生態安全監測預警與監管

1.建立生態監測體系與評估考核機制

建立“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加強衛星和無人機航空遙感技術應用,提高生態遙感監測能力。建立生物多樣性地面觀測體系,建設一批相對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監控點。全面開展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流域及城市生態評估,系統掌握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變化狀況,開展縣域生態資源資產評估試點。到2020年,完成自治區的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形成定期評估機制。將評估結果作為規劃編制、生態補償、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生態監管制度的重要參考。

1...11121314151617...20

編輯:張偉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xjxbt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