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全文 | 湖北省“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

時間:2017-07-03 14:07

來源:中國水網

(二十)加強城市廢棄物規范有序處理。推動建筑垃圾、園林廢棄物、城市污泥和廢舊紡織品等城市典型廢棄物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進燃煤耦合污泥等城市廢棄物發電。開展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完善城市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住建廳,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環保廳、省農業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

(二十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提質升級。依托谷城再生資源園區、荊門格林美城市礦產資源循環產業園、大冶有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等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促進資源再生利用企業集聚化、園區化、區域協同化布局,提升再生資源利用行業清潔化、高值化水平。推動太陽能光伏組件、碳纖維材料、生物基纖維、復合材料和節能燈等新品種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推進動力蓄電池梯級利用和規范回收處理。加強再生資源規范管理,發布重點品種規范利用條件。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推動汽車零部件及大型工業裝備、辦公設備等產品再制造。規范再制造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再生產品、再制造產品的推廣應用機制。鼓勵專業化再制造服務公司與鋼鐵、冶金、化工、機械等生產制造企業合作,開展設備壽命評估與檢測、清洗與強化延壽等再制造專業技術服務。到2020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商務廳等)

(二十二)統籌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共伴生礦產資源及尾礦綜合利用。推動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磷石膏)、冶煉和化工廢渣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開展大宗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污水處理廠污泥、垃圾焚燒飛灰和生活垃圾。大力推動農作物秸稈、林業“三剩物”(采伐、造材和加工剩余物)、規模化養殖場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發展各類沼氣工程和燃煤耦合秸稈發電工程。到2020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9%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95%。(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能源局等)

(二十三)加快互聯網與資源循環利用融合發展。支持再生資源企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化逆向物流網點布局,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在地級及以上城市逐步建設廢棄物在線回收、交易等平臺,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建立重點品種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機制。在開展循環化改造的園區建設產業共生平臺。鼓勵相關行業協會、企業逐步構建行業性、區域性、全國性的產業廢棄物和再生資源在線交易系統,發布交易價格指數。支持汽車維修、汽車保險、舊件回收、再制造、報廢拆解等汽車產品售后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互通共享。到2020年,初步形成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高值廢棄物在線回收利用體系。(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湖北保監局等)

六、實施節能減排工程

(二十四)節能重點工程。組織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電機系統能效提升、綠色照明、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能量系統優化、煤炭消費減量替代、重點用能單位綜合能效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推進、城鎮化節能升級改造、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等節能重點工程,推進能源綜合梯級利用,形成2000萬噸標準煤左右的節能能力。(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省國資委、省質監局、省能源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

(二十五)主要大氣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積極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程,到2018年底前,全省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不含W型火焰鍋爐和循環流化床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務,限期淘汰單機5萬千瓦及以下的純凝煤電機組、大電網覆蓋范圍內單機10萬千瓦以下的純凝煤電機組、大電網覆蓋范圍內單機20萬千瓦及以下設計壽命期滿的純凝煤電機組。實施電力、鋼鐵、水泥、石化、平板玻璃、有色等重點行業全面達標排放治理工程。擴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逐步由城市建成區擴展到近郊,推進散煤清潔化治理,結合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棚戶區改造,逐步推行以天然氣或電替代煤炭,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因地制宜使用太陽能、生物質能、電能、地熱能、燃氣等清潔能源替代散煤。加快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減排項目建設,實施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到2020年上述重點行業企業基本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能源局,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質監局等)

(二十六)主要水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加強城市、縣城和其他建制鎮生活污染減排設施建設。加快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實施城鎮污水、工業園區廢水、污泥處理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工程,推進再生水回用設施建設,2020年底前達到相應排放標準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區域(列入國家重點湖泊、重點水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于2017年底前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需強化脫氮除磷。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強化現有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園區)管控力度,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2017年底前,全省所有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全面整治重污染行業,制定造紙、磷化工、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藥制造、制革、農藥、電鍍等“十大”重點行業專項治理方案;2017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產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藥(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產技術改造,制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技術改造。加快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污染治理,到2020年,全省畜禽規?;B殖場糞便利用率達到85%以上、治污設施達標配置率達到75%以上。(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建廳,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等)

(二十七)循環經濟重點工程。組織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建設、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互聯網+”資源循環、再生產品與再制造產品推廣等專項行動,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到2020年,再生資源替代原生資源量達到6000萬噸。(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等)

七、強化節能減排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建設

(二十八)加快節能減排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加強節能減排科技資源集成和統籌部署,優化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與轉化的政策環境,加快資源環境高技術領域創新團隊和研發基地建設,推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體系。開展節能減排科技戰略研究和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繼續組織實施節能減排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加快高超超臨界發電、低品位余熱發電、小型燃氣輪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細顆粒物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汽車尾氣凈化、原油和成品油碼頭油氣回收、垃圾滲濾液處理、多污染協同處理等新型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廣高效煙氣除塵和余熱回收一體化、高效熱泵、半導體照明、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成熟適用技術。遴選一批節能減排協同效益突出、產業化前景好的先進技術,推廣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牽頭單位:省科技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能源局等)

(二十九)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系統集成應用。推進區域、城鎮、園區、用能單位等系統用能和節能。選擇具有示范作用、輻射效應的園區和城市,統籌整合鋼鐵、水泥、電力等高耗能企業的余熱余能資源和區域用能需求,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大力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支持基于互聯網的能源創新,推動建立城市智慧能源系統,鼓勵發展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小區和智能工廠,推動智能電網、儲能設施、分布式能源、智能用電終端協同發展。綜合采取節能減排系統集成技術,推動鍋爐系統、供熱/制冷系統、電機系統、照明系統等優化升級。(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能源局,參加單位: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省質監局等)

(三十)完善節能減排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節能減排技術評估體系和科技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綠色技術服務平臺,推動建立節能減排技術和產品的檢測認證服務機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節能減排科技企業和服務基地,建立一批節能科技成果轉移促進中心和交流轉化平臺,組建一批節能減排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研究基地(平臺)等。積極組織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申報。加快引進國外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推動省內節能減排先進技術裝備“走出去”。(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質監局等)

編輯:程彩云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xjxbt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