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03 14:07
來源:中國水網
四、強化主要污染物減排
(十四)控制重點區域流域排放。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和預警城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消費等量或減量替代;加快發展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利用城市和工業園區周邊現有熱電聯產機組、純凝發電機組及低品位余熱實施供熱改造,淘汰供熱供氣范圍內的燃煤鍋爐(窯爐)。結合環境質量改善要求,實施行業、區域、流域重點污染物總量減排,在宜昌、十堰等城市實施總磷排放總量控制。對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加強我省境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實施長江中游、漢江中下游、清江、丹江口庫區、三峽庫區、漳河水庫等重點流域區域水環境分區管控,對不達標水體制定并實施達標方案。嚴格控制長江中游、漢江中下游、清江、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等干流沿岸的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化學纖維制造、有色金屬冶煉、紡織印染、制漿造紙等項目。分區域、分流域制定實施鋼鐵、水泥、石化、有色、平板玻璃、鍋爐、制漿造紙、印染、化工、氮磷肥、食品加工、原料藥制造、制革、農藥、電鍍等重點行業、領域限期整治方案,升級改造環保設施,確保穩定達標。實施重點區域、重點流域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行動。城市主城區內的現有火電、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水泥、平板玻璃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應有序實施環保搬遷或改造。(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質監局、省能源局,參加單位: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
(十五)推進工業污染物減排。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行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等量或減量替代。建立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源環境管理體系。繼續推行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制度,逐步擴大總量減排行業范圍。以削減揮發性有機物、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為重點,實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工業特征污染物削減計劃。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加快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大力推進石化、化工、包裝、印刷、工業涂裝、電子信息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全面推進現有企業達標排放,落實涂料、油墨、膠黏劑、清潔劑等有機溶劑產品揮發性有機物含量限值強制性環保標準,控制汽車、船舶制造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推動有關企業實施原料替代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工業聚集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及污染治理。加強工業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推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立企業排放紅黃牌制度。(牽頭單位:省環保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質監局、省能源局等)
(十六)促進移動源污染物減排。實施清潔柴油機行動,全面推進移動源排放控制。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加速淘汰黃標車、老舊機動車、船舶以及高排放工程機械、農業機械。逐步淘汰高油耗、高排放民航特種車輛與設備。2017年底前基本淘汰全省范圍內黃標車。加強渣土運輸車輛監管。強化在用機動車和檢驗機構的監督管理,有效銜接機動車排放檢驗和安全技術檢驗制度。加快船舶和港口污染物減排,在長江、漢江等主要港口推廣使用液化天然氣等清潔燃料,積極推進碼頭岸電設施建設和油氣回收工作;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礦石碼頭堆場全面建設防風抑塵設施或實現煤炭、礦石封閉儲存。加快油品質量升級,推進儲油儲氣庫、加油加氣站、原油成品油碼頭、原油成品油運輸船舶和油罐車、氣罐車等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加強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達標和油品質量監督執法,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牽頭單位:省環保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質監局、省能源局,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工商局等)
(十七)強化生活源污染綜合整治。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發展進行填平補齊、升級改造,完善配套管網,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在城鎮密集區域和有條件的地方,鼓勵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行聯合建廠,逐步實現區域設施共享。合理確定污水排放標準,2017年底前,敏感區域(列入國家重點湖泊、重點水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實現污水處理廠全面達標排放。加大對雨污合流、清污混流管網的改造力度,優先推進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納管;加快漢江中下游、清江流域、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區域內污水收集管網特別是支線管網建設。強化農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形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促進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注重污水處理廠污泥安全處理處置,杜絕二次污染。到2017年,武漢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到2020年,全省所有縣城和鄉鎮具備污水處理能力,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城市、縣城、鄉鎮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85%、75%左右;地級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其他城市達到75%,縣城力爭達到60%。加快建立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擴大垃圾分類覆蓋范圍。加快城鎮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設施建設。扎實開展簡易和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治理。重點推進全省設區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工作;治理餐飲服務、集體供餐、食品生產加工等活動油煙污染。實現行政村保潔全覆蓋,提高鄉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水平和無害化處理率。到2020年底,武漢市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其他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以上、縣城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城市基本建立餐廚廢棄物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建制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處理。家具、印刷、汽車維修等政府定點招標采購企業要使用低揮發性原輔材料。嚴格執行有機溶劑產品有害物質限量標準,推進建筑裝飾、汽修、干洗、餐飲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牽頭單位:省住建廳、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能源局,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質監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
(十八)重視農業污染排放治理。大力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推進農業清潔生產。促進畜禽養殖場糞便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設秸稈、糞便等有機廢棄物處理設施,規劃和調整養殖區域布局,加強分區分類管理,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并給予合理補償。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開展農膜回收利用,到2020年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農藥減量減污,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要農作物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開展禁止投肥養殖行動,2017年底前全面拆除江河湖庫圍網養殖。(牽頭單位:省農業廳、省環保廳、省能源局,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省質監局等)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十九)全面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按照空間布局合理化、產業結構最優化、產業鏈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運行管理規范化的要求,加快對現有園區的循環化改造升級,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關聯度,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土地集約利用、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對綜合性開發區、重化工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不同性質的園區,加強分類指導,強化效果評估和工作考核。到2020年,全省75%以上的國家級園區和50%以上的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超過90%的省級以上(含省級)重化工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參加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商務廳等)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