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04 16:11
來源:中國水網
二、加強生態環境監管
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文化自然遺產等禁止開發區域強制性保護。開展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和省級以上森林公園開發項目環境執法檢查,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禁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區進行開發建設活動,減少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影響。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監察,強化公路、鐵路、水庫、輸變電、礦產資源開發等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積極推進旅游資源開發區水、氣、垃圾和噪聲污染防治,保護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生態環境,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大生態補償資金轉移支付績效考核,開展重點保護動植物物種資源調查,建立生物物種資源庫檔案,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序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區創造試點工作。
三、加快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
加強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開展礦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綜合治理。重點抓好秦州、麥積兩區金礦開發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陳家廟礦山開發建設活動中的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做好植被恢復和土地復墾工作,防止新的大規模生態破壞。加強土地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按照《天水市“十三五”生態屏障建設規劃》,堅持自然恢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推進生態屏障建設。
第七節 核與輻射安全
建立健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持續推進市、縣(區)兩級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及能力建設。嚴格執行國家核與輻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甘肅省輻射污染防治條例》,推進核安全文化宣貫,加大核安全文化宣傳和普及;嚴格落實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主體責任,靠實市、縣區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輻射環境監管主體責任。加強輻射環保行政審批工作,全面落實核與輻射項目環評審批和“三同時”驗收手續,嚴格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許可證管理,確保輻射安全許可證持證率100%,推動開展核與輻射相關行業規劃環評,落實建設項目全過程公開。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力度,認真開展核與輻射安全專項檢查,確保落實核與輻射相關單位嚴格遵守有關有核與輻射法律法規、輻射安全與防護設施正常運行、輻射安全規章制度、輻射事故應急響應,確保核與輻射設施達標率100%,廢棄放射源安全處置率100%;確保落實個人劑量監測制定、輻射環境監測制定和年度評估報告制定。積極做好我市空氣、土壤和水環境輻射監測工作。嚴格落實放射性同位素轉入轉出、異地作業及回收審批備案制度,加強放射源全過程管理,及時收儲廢棄放射源。嚴格移動源監管,進一步完善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系統并確保規范運行。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輻射應急工作機制,并結合實際開展針對性應急演練。
第八節 環保監管能力建設
建立與新常態環境保護任務需要相匹配的環境監管能力體系,以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環境應急、環境信息、人才隊伍為重點,推進環境保護基礎能力建設,系統提升環境監管水平。
一、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以建設完備的環境監測業務、技術、質量管理技術體系為目標,大力開展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重點抓好五縣空氣自動站、渭河主要支流水質自動監測站、城市主干道噪聲自動監測點等監測網絡建設項目,進一步提高環境監測自動化水平,2016年建成五縣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開展各縣區入境、出境設置地表水控制斷面水質監測,實施大氣、水環境質量考核。開展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質全指標分析能力建設,提高飲用水水質監測水平。完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逐步實現組織網絡化、管理程序化、技術規范化、方法標準化、監測自動化、質量控制系統化的現代化環境質量控制體系。加強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提升縣區環境監測能力和工作水平。
構建完善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及地表水和土壤監測預警體系,提高污染應對能力和水平。深度挖掘數據信息,在區域(流域)環境質量時間—空間變化規律等來源成因分析的基礎上,弄清環境質量時空變化原因,研判環境承載力和環境質量發展趨勢,預測和評估污染治理措施的成效,為環境保護決策、管理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污染防治由粗放管理向精準施策轉變。
引入市場機制,培育社會監測機構,形成市、縣(區)、社會三位一體的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強化政府環境監測機構環境管理職能,推動環境監測業務社會化,到2020年,環境監測業務社會化率達到80%。
二、環境監察能力建設
以加強環境監察機構隊伍建設為重點,推進環境監察“6+1”監管模式,大力開展環保執法能力建設,開展環境監察網絡化、標準化預警監控體系建設,提高重點污染源遠程監控能力,實現執法手段從常規執法向自動化信息化轉變。在重點污染源實時監控、異常報警和信息傳輸的基礎上,完善市、縣兩級環境監控網絡平臺,擴大在線監控范圍,形成統一的監控網絡和資源共享。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監察體系,提升監督管理手段。推進環境網格管理模式,市區形成市、區、街道三級負責制,五縣城區劃定縣、街道、社區三級負責制,建立網格長、網格員、巡查員、監督員“三員一長”制度,實現城市環境管理網格全覆蓋。加大重點鄉鎮環保所基礎設施建設,明確環境保護目標任務,開展年度考核。到2020年國家、省列重點源在線監控率達到100%,城區環境網格化管理率100%,重點鄉鎮環境管理覆蓋率100%。
三、環境應急能力建設
加大機構建設,加強環境應急機構進度,加強環境應急隊伍;成立縣區環境應急專(兼)職機構,配備環境應急人員;加強重點企業環境應急隊伍建設,形成市、縣(區)、重點企業三級環境應急體系;建立危險廢物應急機制和有毒有害污染處置跨部門合用協調機制;持續推進園區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大資金投入,配齊配全環境應急監測儀器設備和物資儲備,提高監測預警、應急能力和環境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合理布局,建設環境應急物資庫。完善全市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處置及善后工作機制,建設市、縣(區)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警系統,形成防范有力、指揮有序、快速高效和統一協調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建立和完善全市環境安全專家數據庫、重大危險源安全數據庫,強化環境應急演練,切實提高應對環境災害和處置突發性環境事件的能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