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03 15:28
來源:中國水網
2.印發《關于配合做好10t/h及以下燃煤承壓鍋爐淘汰工作的通知》(黑質技監特發〔2016〕168號),把好施工告知關、使用登記關、安裝監檢關,嚴格控制新增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承壓鍋爐。
十三、督察意見:全省環境保護“一崗雙責”還沒有完全落實,監管責任不到位、協調配合不夠的問題在秸稈禁燒等方面較為突出,環境保護工作合力還沒有真正形成。
責任單位:各市(地)黨委、政府(行署),省農委,省發改委,省環保廳。
整改時限:立行立改、長期堅持。
整改目標:各地黨委、政府制定整改目標,明確整改措施,進一步落實各部門秸稈禁燒管理職責;省直各有關部門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全面做好秸稈禁燒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整改措施:
省農委整改措施:
1.抓好宣傳發動。持續開展全方位、多頻次、廣領域的宣傳教育,跟農民講危害、講道理、講罰則,不斷強化農民 “不想燒”、“不能燒”和“不敢燒”意識,實現輿論宣傳全覆蓋、無死角。
2.抓好預測預警。各級農業和氣象部門建立緊密的聯結機制,健全及時有效的預測預報機制,提前預警、提前發布有關天氣預報。遇有特殊天氣,迅速啟動應急機制,采取緊急措施,積極穩妥地處置好極端天氣下的秸稈禁燒工作。
3.抓好督導巡查。繼續加大巡查、檢查督導力度,省級、市級、縣級配備強有力的督導力量,各級督導組要強化督導檢查,強化督導效果,強化協調配合。重點時段、重點地段堅持不間斷巡查制度,死看死守,發現問題及時處置。
4.抓好責任落實。深入落實領導包保責任制,建立秸稈禁燒工作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層層簽定責任狀,層層分解落實責任,細化考核內容和獎懲措施,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
5.抓好綜合利用。大力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工業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利用,組織建立秸稈收集、貯存、運輸和綜合利用服務體系。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利用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
省發改委整改措施:
1.重點支持佳木斯市泉林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組織哈爾濱市、綏化市、齊齊哈爾市等地研究開展泉林項目復制建設,通過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利用模式,從根本解決秸稈焚燒問題。
2.持續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與農作物秸稈禁燒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互通信息,相互支持,形成合力,認真落實聯席會議議定事項,及時將工作情況交由聯席會議辦公室匯總。
省環保廳整改措施:
1.認真履行秸稈禁燒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職責,積極與其他部門建立聯動機制。
2.認真落實聯席會議議定事項,配合做好秸稈禁燒各項檢查工作。
3.定期研究并配合有關部門全面抓好秸稈禁燒工作落實。
十四、督察意見:2000年至2010年之間,黑龍江省大小興安嶺地區人類活動不斷增強,對自然生態系統干擾加大,森林郁閉度和水源涵養功能有所下降。
責任單位:伊春市委、市政府,黑河市委、市政府,大興安嶺地委、地區行署,省林業廳,省森工總局。
整改時限:長期整改。
整改目標:建立長效機制,有效恢復生態功能區功能,到“十三五”末期,大小興安嶺地區生態功能區面積只增不減。
整改措施:
伊春市整改措施:
1.到“十三五”期末,林木年生長量由目前的1027萬立方米增加到110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總蓄積量由3.02億立方米增加到3.52億立方米,森林覆被率達到85%左右。濕地總面積由目前的40.67萬公頃增加到45萬公頃,占全市施業區總面積的11.6%。
2.全面停止森林商業性采伐,嚴格控制森林生產性消耗;加大林政案件查處力度,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盜伐、毀林、偷拉私運等涉林違法犯罪行為,嚴控森林非生產性消耗;加強中幼齡林管理,采取科學的撫育措施,加快林分生長,提高林分質量,杜絕借撫育之機行采伐之實的現象發生。
3.促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順利實施,實現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現林下經濟向“管護、撫育、造林、防火、林下資源經營一體化”方向發展。
4.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扶持,繼續實施撤并整合林場所,進行生態移民工程,形成生態無人區。建立現代化的森林資源監測管理系統,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實時監測,加強森林火災和風雪災害的預警和防控能力,減少自然災害對森林資源的破壞。
5.制定濕地保護管理規劃,建立濕地資源監測體系,準確掌握濕地資源動態變化數據。開展濕地保護工程建設,開展圍墾濕地退還、恢復和綜合治理等工程。在國家級和典型的濕地公園設立濕地資源宣教基地,開展濕地保護管理等方面的宣傳和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加強對濕地的管理,嚴厲打擊破壞濕地行為。
黑河市整改措施:
1.建立長效機制。成立由市政府領導,市林業局、環保局、畜牧局、農委、公安局等單位為成員的濕地保護領導小組,負責統一規劃、部署、協調和監督管理全市濕地保護工作,各縣(市、區)建立健全領導組織,實際研究、部署、推進轄區內生態功能區的濕地保護工作。市、縣兩級建立長期做好濕地保護工作有效機制。
2.建立協調聯動機制。林業、國土資源、環保、農業、畜牧、發改、財政、公安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分工,明確在濕地保護與管理中的工作職責,各有關部門協同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和恢復工作。
3.建立監督檢查制度。繼續開展打擊毀濕開墾行為專項行動,對鄉鎮、村屯,對重點時段、重點地域、重點部位進行重點巡查、重點監控,及時發現破壞濕地資源行為,及時處理、及時恢復,對勸導不理、制止不聽的組織或個人,依照相關規定處理,確保濕地保護工作取得實效。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