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14 10:19
來源:中國水網
嚴抓秸稈禁燒。落實禁燒責任制,完善跨部門執法巡查制度,實行分片包干負責制度。建立市、縣(區)、鎮、村四級秸稈焚燒責任體系和目標責任追究制度,將秸稈禁燒落實情況與考核、創建等工作掛鉤。
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按照設施配套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產業特色鮮明、社會安定和諧、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要求,穩妥推進村莊規劃布局調整,大力實施農村環境整治提升工程。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廢棄農田還耕還林。深化農村水環境整治,積極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漁民上岸安居工程,推進村莊增綠、擴綠、生態公園等重點工程建設,建立健全鄉村設施維護、河道管護、道路修護、綠化養護、衛生保潔等“五位一體”的綜合長效管理機制。到2020年,力爭建成美麗宜居鄉村1000個。
三、大力推進綠色生活
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進一步提升環境宣教的廣度和深度,實現從城市到農村、從學校到企業、從政府到社區的環境教育全覆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環境宣教體系。在市級電視媒體開設環保新聞宣傳專題節目,利用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深入推進環保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進家庭活動,每年組織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宣傳活動。充分發揮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在傳播生態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管理區等的生態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積極推進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使其成為培育、傳播生態文化的重要平臺。
積極培育綠色生活方式。推廣綠色、低碳、循環的消費模式。深入開展反浪費行動,遏制對高檔和珍稀食材以及過度加工食品的消費,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推廣綠色服裝,遏制對珍稀野生動物毛皮產品的消費,制定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服裝材料、染料及助劑“負面清單”并禁止使用,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布料和服裝生產工藝。鼓勵綠色家裝,推廣節水器具、節能家電,鼓勵購買低毒少害家具、建材產品。大力推廣新建綠色建筑,擴大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規模,發展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綠色建材。到2020年,全省50%城鎮新建建筑按二星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
四、有序推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
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擴大環境監測信息公開,加強環境監測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建立環境質量公告制度,環保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定期公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重點流域斷面水質數據。加大環境污染治理政策的信息公開力度,及時公開排污單位環境監管信息,督促排污單位公開污染治理效果。推進執法信息公開,每年要發布重點監管對象名錄,公開執法檢查依據、內容、標準、程序和結果。建立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制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
拓寬公眾監督渠道。建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機制,擴大公眾環境參與權。建立健全公眾輿論監督機制,鼓勵公眾對政府環保工作、企業排污行為進行監督評價,充分發揮“12369”環保舉報熱線和網絡平臺作用,完善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等制度,拓寬群眾監督渠道,強化公眾環境監督權。鼓勵開展環境公益訴訟,依法支持公眾對污染企業提起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建立環保公益組織的支持機制,促進環保公益組織依法理性、有序參與環境保護,增強其在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作用。依據《關于對環境保護領域失信生產經營單位及其有關人員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依法依規運用信用約束手段,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跨部門、跨領域的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加強各級人大和政協監督,督促政府和企業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提升生態創建水平。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加快推動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細胞工程”建設。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城市等系列創建活動。
第八節 持續深化制度改革,扎實提升能力建設
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綜合改革,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控、損害賠償、責任追究機制,完善環境執法監管長效機制,著力構建系統完整、實施有效的鹽城特色生態文明體系。進一步加強環境監測、監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加快形成與全面小康相適應、相匹配的環境監管體系。
一、強化環保執法監管
實施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以行政區域為基本單元,建立覆蓋全域的市、縣(市、區)、鎮(街道)三級環境監管網格,建立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確保排污單位得到有效監管、環境違法行為得到及時查處、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環境秩序得到有力維護。區縣配齊網格監管人員,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保障工作經費,確保該項工作落實到位。
實行“雙隨機”抽查制度。加強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質量監督,對重點污染源開展監督性監測。按照環保部《關于在污染源日常監管領域推廣隨機抽查制度的實施方案》,市、縣環保部門在污染源日常監管領域推廣隨機抽查制度,建立“兩庫一平臺” (污染源日常監管動態信息庫、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和執法監管信息平臺),合理確定抽查比例,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人員。
健全聯合聯動查處機制。健全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實現環境保護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有效對接,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刑事犯罪。制定環保部門查處涉嫌環境犯罪案件工作規程,明確內部職責分工,加強對基層執法辦案的指導。
二、健全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開展綠色發展評估。研究制定可操作、可視化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各縣(市)區年度綠色發展評估。加強考核成果運用,形成定期報告制度,加快提升區域綠色發展水平。
建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各級黨政機關干部嚴格履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主體責任,以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為基本要求,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組織推進、整改落實、督辦問責“三項機制”,嚴守環境質量底線,明確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值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
積極探索環境責任離任審計。參照國家《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選擇1-2個縣、區作為試點,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進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及問責制度。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