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07 13:13
來源:珠海環保廳
5、構建大數據及“互聯網+”智慧環保體系
(1)建設環保云平臺。整合擴建現有環境信息化基礎設施,建成符合環保系統信息化管理的云管理平臺,提供高性能、可擴展、高可用的計算資源、存儲備份資源、網絡資源和安全保障資源,提高信息系統的服務能力與服務效率。
(2)建設環境大數據平臺。建設包括數據采集與存儲、數據開放與共享、分析與決策支持三個層次的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整合現有的環境質量、環境污染、自然生態、核與輻射等環境管理業務數據與環保政務數據,結合工商、稅務、質監、水利、氣象、公安、國土、交通、發改、統計、建設等相關部門數據及互聯網環境輿情和社會經濟熱點等互聯網數據,構建環境質量、環境污染源、環境應急、環境地理信息、電子政務等大數據中心。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環境信息資源目錄,實現環保工作各領域數據的共享與開放,為各級環境管理部門、公眾和社會組織提供環境數據。基于環境大數據中心,通過數據分析建模及挖掘分析,建立水、大氣、土壤、生態環境質量大數據分析與預警平臺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違法行為、污染源環境風險、大氣污染源清單、環境輿情大數據分析與預警平臺,為環境管理提供科學的信息支撐。
(3)建設“互聯網+”環境監管與綜合服務平臺。加強互聯網+企業監管、環保政務、環境監測、污染源監控、應急、固廢管理、信息公開等應用,建設污染源協同環境監管信息、“一網式”網上辦事大廳、環境監測綜合管理、固廢與危險廢物監管信息、環境應急指揮與信息管理、環境信息多渠道綜合發布等平臺系統,整體提升全市環境保護信息化服務水平。
(4)推進環境信息基礎能力建設。以區(功能區)環境信息化建設為重點,大力推動市、縣兩級環境信息機構規范化建設。到2020年,市級環境信息機構規范化建設全面達標,縣級環境信息機構規范化建設達標率達80%以上。開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危險廢物普查、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狀況調查、地下水污染調查、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生物多樣性綜合調查等環境基礎狀況調查,建立完善生態環境基礎信息庫。加強環境統計能力,梳理污染物排放數據,逐步實現各套數據的整合和歸真。
(五)倡導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共生
1、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環保意識
切實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和理念層次。將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教育納入相關教育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對市民的生態文明教育,如在中小學校及大專院校增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鼓勵各學校因地制宜編寫生態環保相關的校本材料,同時在大、中、小學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將生態文明理念和體系引入干部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開設生態文明建設課程,定期對基層干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進行生態文明知識和相關法規的培訓。在新錄用公務員初任培訓中突出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大力開展以全民參與的生態文明基礎教育。在傳統的電臺、報紙媒體宣傳教育的基礎上開通珠海市生態文明建設微信公眾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宣傳。開展宣傳活動,邀請市民走進珠海的生態景點,沿途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的意識。
2、調整轉變消費方式,倡導低碳生活
大力倡導低碳生活方式,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低碳生活宣傳活動,營造低碳生活氛圍。按照“少消耗、少浪費、少污染”的原則提倡市民消費方式的轉變和調整,引導市民摒棄鋪張浪費的消費陋習,培養樹立低碳消費理念。做到低碳家居生活、低碳辦公、低碳出行、低碳飲食、低碳消費、低碳旅游、低碳建筑裝修等,促進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從傳統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養成健康、低碳的生活習慣,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少個人的碳排量。
3、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建設生態經濟體系
結合珠海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引入先進理念,對珠海市產業發展進行新的規劃。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強要素集聚和生產服務功能,優化城鎮體系和產業布局。要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和區位優勢,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形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樞紐,增強高端要素聚集發展功能和創新發展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發展帶動能力。按照“高端起步、合理布局、集聚發展、創新驅動”的方針,以高新技術為導向的高新區板塊、以高端服務為重點的東部板塊、以高端制造為核心的“兩港”板塊形成三大板塊鼎立格局。探索生態農業示范和海洋經濟發展模式,規劃布局西北部“黃楊山生態綠核”為重點的生態農業示范區和以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為重點的沿海特色海洋產業發展帶,構建三大板塊、一區一帶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
4、優化居住保障體系,建設綠色生態小區
以維護城鄉生態安全、降低碳排放為立足點,倡導因地制宜優先利用當地的可再生能源和資源,充分利用通風、采光等自然條件,發展綠色建筑,倡導全生命周期理念,科學合理規劃社區布局,設立慢行交通系統網絡,采用節能電器和可再生能源,住宅實現節能設計,小區綠化率不低于35%,并對社區內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并充分綜合利用。
5、綜合治理農村環境污染
以點帶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促進村居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完善以村居生活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村居環境。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市、區財政支持力度,分批開展新農村示范工程,在保護鄉村自然景觀風貌基礎上,建設一批水鄉特色、田園風光和海島風格的示范村莊,凸顯嶺南風貌。依托生態農業資源,以廣東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等為核心,大力發展高科技農業、高附加值農業和都市觀光休閑農業,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推進鄉村旅游標準化建設,推廣“悠游金灣”主題旅游品牌。加快打造斗門鎮至蓮洲鎮“十里風光”鄉村風情帶、竹洲水鄉國家水利風景區、黃楊河兩岸“生態村居”鄉村風情帶三大鄉村旅游片區,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提升農業第三產業建設水平。
(六)全面深化改革創新,健全環境保護制度體制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