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28 11:14
來源:臺州市人民政府
四、主要任務
“十三五”期間,我市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打好“治水”“治氣”“治土”三大戰役,加強噪聲與輻射污染防控,加強污染物總量控制,強化環境風險防范,深入推進生態保護建設,著力提升環境保護能力,切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一)打好“治水”攻堅戰。
全面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強內陸河網與近岸海域污染綜合整治,打好“治水”攻堅戰,完成廢水重點污染物減排目標,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
1. 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
推進備用水源地建設,實施水源地生態修復,確保飲用水水質安全,到 2020 年全市縣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 100%。
(1)推進備用水源地建設。推進臨海市備用水源方溪水庫工程建設,推進仙居縣朱溪水庫工程和三門縣東屏水庫供水工程建設。推進水源地聯通聯動,啟動長潭水庫和牛頭山水庫互為備用水源聯網工程前期工作,建設長潭水庫和朱溪水庫聯網工程,保障飲用水安全供給。
(2)開展水源地生態保護與修復。
繼續加強污染源清理和整治,全面完成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工業源、生活源和農業面源的污染治理,切實削減飲用水源外源性污染排放。加強庫區陸地生態系統建設,推進庫區生態防護林、水源涵養林維護建設,重建山地侵蝕區生態系統,推進庫區退耕還林;加強湖濱帶生態系統建設,逐步實施侵占濕地修復,開展入庫溪流人工濕地和水陸交錯區建設;加強水庫水生生態系統調節,合理實施生物操縱和生物過濾,調整魚群和生物群落結構,進一步改善水體自凈能力,防止水庫富營養化。重點加強長潭水庫入庫溪流生態濕地工程建設,力爭 2020 年前完成 6 條入庫溪流生態濕地建設;推進天臺里石門水庫按照國家良好生態湖泊環境保護規劃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
(3)加強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防范。
推進建設入庫溪流和鄉鎮級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推廣建設在線生物預警系統。完善飲用水源地環境應急體系,開展飲用水源環境應急技術和應急工程研究探索,加強環境應急管理,規范配置應急物資,建設必要的環境應急工程設施,開展應急演練。加強對道路水路危險化學品運輸安全管理,落實水源保護區及周邊沿線公路等必要的隔離和防護設施建設,建設警示告示牌及檢查崗位。
2. 加強內陸河網綜合整治。
大力推進“五水共治”,以“治污水”為重點,以消除劣Ⅴ 類斷面為突破口,加快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農業源和工業源廢水治理,切實削減廢水污染物排放,加強河道生態補水,推進河道綜合治理,切實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到 2020 年,確保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確保完成“水十條”考核目標,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確保 70%以上、力爭達到 100%,全市地表水縣控以上斷面水質好于Ⅲ類的比例達到 70%,省控地表水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 83.3%。
(1)積極推進劣Ⅴ類水質斷面消除行動。
切實組織實施劣Ⅴ類水質斷面消除方案,嚴格落實消劣年度計劃,加快推進沿河截污、排污口銷號、工業企業整治、違建拆除、畜禽水產整治及生態補水等六大工程,明確任務進度和時間節點。到“十三五”末,縣控以上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面消除,確保不新增劣Ⅴ類水質斷面。
(2)加快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重點完成椒江污水廠三期、黃巖污水廠二期等擴建,市區新增污水處理能力 20 萬噸/天,到 2020 年,全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 90%以上,建制鎮污水處理率達到 70%;加快推進截污管網、污水提升泵站及老舊管網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十三五”期間市區新增一、二級污水管網 300 公里;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按照“先椒江、后市區,先南部、后北部,先城市、后鄉鎮”的總體部署,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力爭到 2018 年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地表水水質準Ⅳ類標準,污水處理廠出水達標率提高到 90%。
(3)加強工業廢水污染控制。
加強工業企業廢水污染治理,提高工業廢水納管標準,工業企業廢水原則上一律納管排放,無法實現納管的原則上一律實施達標排放改造,地表水環境功能區不達標的地區工業廢水實施地表水準Ⅳ類標準改造;對沒有污水處理設施、也沒有接入排污管網的企業,一律關停或搬遷。深化重污染高耗能和特色行業整治提升,積極推進農副食品加工(水產冷凍)、金屬制品(非電鍍表面處理)、紡織服裝加工(砂洗)、食品制造、模具制造、合成革等 6 大區域特色行業廢水治理,開展廢塑料加工、橡膠制品等行業整治,到 2020 年,全市重點源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 100%;加快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臨海川南園區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強化臨海、溫嶺、玉環等地工業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提高工業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和達標排放率;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推動企業整合集聚發展,完成溫嶺水產加工園區,溫嶺松門、石塘魚粉生產園區,臨海杜橋眼鏡園區,三門橡膠園區及配套集中環保設施建設,并整合企業搬遷入園。
(4)加強農業廢水污染控制。
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嚴格執行禁養區、限養區制度,深入實施生豬養殖場環境準入意見。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與改造提升,推進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生態消納,到 2020 年,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 98%以上。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科學確定畜禽養殖品種、規模及總量,落實畜禽養殖污染區域控制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積極推進畜禽養殖業優化布局,推進生態養殖小區建設;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推廣實施肥藥減量行動,到 2020 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 305 萬畝次,農藥減量控害技術 100 萬畝。深入開展水產養殖塘生態化改造,進一步普及推廣稻魚共生輪作、潔水漁業等健康養殖模式。加強水產養殖尾水凈化處理,加快建設集約化養殖場尾水處理設施。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