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28 11:04
來源:長沙市政府網站
2.優化主體功能區域
優化主體功能區劃分,明確定位各生態功能區功能定位,實行分級管理,構建基本生態安全格局。逐步推動區域生態紅線的保護和建設,根據區域資源熏賦和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與發展潛力,結合《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長沙市環境保護中長期規劃》,進一步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
3.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加快完善“三去一降一補”的體制機制,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完成國家和湖南省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的工藝、設備與產品。提升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現有支柱產業向中高端升級,推動“長沙制造”向“長沙智造”轉變。大力發展研發、金融、物流、咨詢、信息等新興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升級。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率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立現代農業體系、實現農業現代化,打造國家級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以長沙的“五區九園”(長沙高新區、長沙經開區、寧鄉經開區、測陽經開區、望城經開區;寧鄉高新區、測陽高新區、雨花經開區、天心經開區、隆平高科技園、金霞經開區、暮云經開區、岳麓工業集中區、星沙產業基地)為重點,統籌工業項目布局,增強產業集聚度。鼓勵發展清潔工業,減少污染工業的占比,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把項目生態環保措施制定及實施情況作為考核園區工作的核心內容,推動園區提質改造。著力提高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比重。積極推進長沙市水泥、電力等水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重點行業和工業園區
清潔生產。完善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責任體系,建立工業清潔生產績效考核制度,加強對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監管。加強清潔生產培訓宣傳,建立健全服務支撐體系。鼓勵企業推行綠色商務,實行綠色管理,提供綠色服務,逐步形咸科學合理的企業消費結構。以雨花經開區為龍頭,發揮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作用,拉伸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新能源電池材料企業及相關的零部件配套企業。建設各類專業節能環保產業園,完善加速器、孵化器及配套設施。
4.支持環保產業發展
紐建長沙市環保產業管理機構,為環保產業的發展規劃、政策、項目銜接、技術研發、項目財政補助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制定切實有效的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等鼓勵政策,促進環保科技創新,加快科技咸果轉化。鼓勵環保企業優化組合,盡快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主導技術、主導產品和骨干企業,培育節能環保品牌企業,建立政府采購環境服務的管理制度、清單。鼓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管理等專業化服務,開展小城鎮、園區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采取鼓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環保市場。積極推進環境金融產品創新,引導銀行、企業和社會投資。支持設立各類綠色發展基金,實行市場化運作,積極推動區域綠色金融開放,加強企業與環保部門之間的良性互動。
(二)推進“碧水”行動,改善水體環境
1.加強重點水源保護
強化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推進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污染源綜合整治工程。加強湘江長沙段和測陽河、撈刀河、涕水河水源涵養地、株樹橋水庫等飲用水源地的保護。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源的建設項目。加強湘江長沙段洲島污染防冶和生態保護,完成柏家洲截污及搬遷,加快完咸桶子洲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建設。完成湘江干流長沙段暮云片區排污管網改造及暮云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建設,加快坪塘片區截污和管網建設。加強湘江長沙段上游跨界預警監測與應急處置能力。
持續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完成縣級及1000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和調整。對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供水水質按國家相關要求進行行業自檢和監督監測,每季度向社會公開城區市政供水安全狀況;望城區、長沙縣、測陽市、寧鄉縣人民政府每季度公開市政供水安全狀況。全面開展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完善保護區界碑、警示宣傳牌、隔離防護工程。持續確保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錫。加強株樹橋水庫水源地等水庫型水源地保護,加快完成測陽椒花水庫建設和馬尾皂、橫山頭、南康水庫擴容,重點治理株樹橋水庫上游保護區范圍內生活污水及農業面源污染,嚴控流域內涉污企業,加快完成一級保護區違規建筑易地搬遷和生態補償,提升應急反應能力,保障應急水源安全。2020年底以前完成第二水源地及城市應急儲備水源工程建設。加強農村分散式飲用水源保護,建設農村自來水工程,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到2020年長沙農村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和飲用水衛生達標率均達到100腸。
2.加強重點流域治理
持續推進長沙市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第二個、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工業污染源控制、歷史遺留污染治理、城鎮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提升湘江長沙段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建立市級統籌的河面垃圾清理機制。加強航電樞紐河面垃圾清理,加強龍王港、靳江河等主要匯入支流垃圾清理,完善垃圾打撈上岸及轉運措施,定期清理打撈河面垃圾并轉運到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理,嚴禁非行洪時期向下游沖泄垃圾。
同步分階段推進湘江長沙段、測陽河、撈刀河、圭塘河、龍王港等流域綜合整治,持續推進湘江全截污。開展流域生態補償,實施流域斷面考核。進一步調整完善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規劃,開展團結水庫、洞陽水庫、橫山頭水庫、黃材水庫、清江水庫、寧鄉“一江一線”、測陽河流域等重點水體周邊投肥養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與退出,全面完咸湘江干流沿線兩岸和測陽河等湘江一級支流兩岸城區段1000米范圍內畜禽養殖退出,防治小水庫、山塘水產養殖污染。加強撈刀河污染源治理,到2020年,撈刀河入湘江斷面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加快實施龍王港及其支流治理與水生態修復。加強梅溪湖、年嘉湖、松雅湖、千龍湖等河湖、濕地實施河湖連通改造,增強水體自凈能力。加強玉赤河、老八曲河、白泉河、馬橋河、尖山湖等小流域、湖泊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流域生態補償。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