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04 10:49
來源:中國水網
提升珠三角優化發展水平。抓好珠三角“九年大跨越”收官各項工作。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高珠三角地區制造業全球競爭力,力爭珠三角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3%。激發重點開發開放平臺活力,加快形成新的增長極增長帶。深入實施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一體化專項規劃,推進廣佛同城化和三大經濟圈建設深度融合。攜手港澳推進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9+6”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大珠三角經濟區。
大力推動產業共建。適應產業梯度轉移規律,加強粵東西北和珠三角產業共建,下大力氣推動跨區域產業鏈對接。重點推動珠三角大型骨干企業和特色優勢企業的加工制造環節、增資擴產及轉型升級項目,主導產業的配套企業,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和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向粵東西北轉移,形成更緊密更合理的產業分工合作體系。省屬國企新建工業項目原則上落戶粵東西北。力爭全年推動珠三角55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
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力爭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54.9%。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創建國家城鄉規劃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省,推行“多規合一”,啟動市縣全域總體規劃編制,提高城市設計水平。完善城市綜合交通網絡,推廣城市慢行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快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統籌新老城區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2511”試點。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以縣城為重點提高縣域基礎設施水平,創建宜居宜業城鎮。深入挖掘南粵古驛道內涵,強化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力爭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36%。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長效機制,推動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完善農村寬帶網絡和快遞網絡。深化農村社區建設試點。
(九)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強力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目標。擴大能效對標行業范圍,實施工業能效趕超行動。完成200萬千瓦電機能效提升,全面完成10萬千瓦及以上現役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珠三角地區更新或新增公交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車,完成充電站、充電樁配套建設任務。推進海上風電等非化石能源開發,實施清潔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推進能源管理體系和能源管理中心建設。推廣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試點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完善碳交易機制,加大碳普惠制推廣力度。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提升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供給能力。
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深化空氣質量達標治理,全面實施火電、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治理工程,加強工業鍋爐污染整治和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整治,扎實推進臭氧和PM2.5治理,確保優良天數穩中有升。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快廣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練江、小東江等流域污染綜合治理,鞏固石馬河、淡水河等整治成果。加強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推進老城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區域的截污納管建設,加強廠網配套,珠三角各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強化區域水污染防治聯動協作,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確保實現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目標。穩步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加快城市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加快推行垃圾分類。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深入推進粵東西北新一輪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省級環保督察,加強環境保護能力建設。
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循環利用。嚴格落實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示范省建設,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大力推進“三舊”改造,實行新增建設用地與閑置用地處置掛鉤制度。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新增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20家,加快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實施綠色清潔生產行動,推動清潔生產技術改造。
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加快推進珠三角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國家級森林城市群示范區建設。強化主體功能區分區管控,編制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嚴格落實林業、濕地、海洋等生態保護紅線。加快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新增造林2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9.08%,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嚴格實施濕地用途管制和占補平衡。加快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網建設。繼續抓好雷州半島生態修復。提升綠道網管理水平。實施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計劃,建設美麗海灣、美麗海岸和生態島礁,促進依法科學用海。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等制度。推進排污權和水權交易試點。積極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十)加快補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生短板
多渠道促進就業和增收。扎實做好就業托底工作,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0萬人。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完善就業困難人員幫扶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穩妥做好去產能職工安置工作。搭建就業創業線上線下對接服務平臺,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點針對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基層干部隊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等七大類群體,實施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政策,開展就業促進、職業技能提升、托底保障等支撐行動,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帶動城鄉居民增收。
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抓好脫貧攻堅八項工程,落實幫扶項目,確保60萬相對貧困人口脫貧。加快建設覆蓋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大數據庫,建立健全動態管理、全程公示制度。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實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工程。推進旅游、綠色能源、交通等扶貧開發。加強貧困人口就業培訓,鼓勵各類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繼續辦好扶貧濟困日活動。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