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1-24 14:55
來源:中國水網
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黨委、政府對環境保護負總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明確市、鎮兩級黨委、政府對本轄區環境保護負總責,黨政主要領導對環境保護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嚴格落實《廣東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建立環保部門對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工作機制為核心,明確黨委職能部門和涉及環境保護工作的政府組成部門、直屬單位的環境保護工作職責,明確審判與檢察機關的工作職責。
建立領導干部環境保護離任審計制度。探索并逐步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符合實際的審計規范,明確審計對象、審計內容、審計評價標準、審計責任界定、審計結果運用等,推動領導干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促進自然資源資產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安全。要緊緊圍繞領導干部責任,積極探索離任審計與任中審計、與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以及其他專業審計相結合的組織形式,發揮好審計監督作用。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監管制度、主體功能區和國土空間開發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積極推進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登記制度、自然資源資產保護目標責任制度等,建立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保護考核評價體系,為開展領導干部環境保護離任審計提供基礎。
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根據《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建立官員任職聯網體系、長期回溯追責機制、多元化多層次問責制度,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
完善“河長制”。嚴格按照水環境污染防治目標任務,在全市四大流域實施“總河長”督導制,由市領導親自掛帥,擔任石馬河、茅洲河、東引運河—寒溪河和水鄉經濟區四大流域的“總河長”,負責督導鎮(街、園區)治污工作;由鎮(街、園區)領導擔任轄區內主要河流“河長”、水庫“庫長”;由鎮(街、園區)領導班子成員或村(社區)主要領導擔任轄區內主要內河涌“涌長”。建立完善的市、鎮、村(社區)三級的“總河長”“河長”“庫長”“涌長”體系,逐級考核,分級管理。
第四節強化企業自覺自治
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證制度,整合優化環境影響評價、總量控制、環保標準、排污收費等管理制度,建立統一的固定源環境管理平臺,實現排污企業在建設、生產、關閉等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全過程管理,實施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將排污許可建設成為固定點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固定排放源排污許可證核發。統籌考慮水污染物、大氣污染物、固體廢棄物等要素,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和審批流程,實現“一窗口”對外、“一站式”服務,切實落實企業誠信和守法主體責任,推動企業從被動治理轉變為主動防范。
完善企業環保信用體系。深入實施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完善企業超標排放計分量化管理。明確企業環境信用記錄的信息范圍,建立和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記錄。加強企業環境信用信息公示,將企業環境信用信息通過政府網站、“信用中國”網站向社會公開,并納入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等信息系統,重點排污單位,機動車生產、進口企業等應當依法依規公開其環境信息。加強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立環保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在資質認定、行政許可、政策扶持等方面,根據企業環境信用狀況采取差別化的支持或懲戒措施。推動有關部門和機構在行政許可、公共采購、評先創優、金融支持、資質等級評定等工作中,根據企業環境信用狀況予以支持或限制。
第五節營造全民共治氛圍
加強環境信息主動公開。全面推進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信息公開,推進監管部門生態環境信息公開以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確保公眾暢通獲取環境信息的權利。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數據共享開放,實施政府數據資源清單管理。建立統一的信息公開平臺,健全反饋機制,在政府網站設立“環保違法曝光臺”。推進排污企業自行監測和信息公開,2019年底前工業企業全面開展自行監測或委托第三方監測,建立企業環境管理臺賬制度,實施“陽光排污口”工程,編制年度排污狀況報告,向環保部門如實申報,向社會公開。建立上市公司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機制,對未盡披露義務的上市公司依法予以處罰。
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建立健全環境污染和環保問題投訴處理制度,廣泛依靠社會公眾排查環保問題和環保隱患,檢舉揭發破壞環境、貽害他人和后代的違法犯罪行為。在建設項目立項、實施、后評價等環節,建立溝通協商平臺,聽取公眾意見和建議,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建立環境投訴舉報獎勵制度,建設環保微信舉報平臺,進一步暢通群眾投訴舉報渠道,方便公眾對污染現象“隨時報”。開展環保第三方監督,充分發揮第三方環保機構人力和智力優勢,進一步提升執法監管的質量,增強環境管理社會公信力。引導公民通過環境信訪、行政調解、尋求司法救濟等方式理性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積極引導環保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參與環境保護監督,推進環境公益組織依法開展環境公益訴訟。
積極推廣有獎舉報。完善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獎勵制度,民眾可通過規定的有獎舉報途徑,向市環境保護局實名舉報本市行政區域內依法應當由環境保護部門查處的,且違反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噪聲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放射性廢物管理等相關法律規定,并被納入“舉報有獎”政策范圍的環境違法行為,經查屬實,將給予舉報人一定的經濟獎勵。
第九章重點工程
為推進規劃實施,落實各項任務措施,實施十大類共98項重點工程,經費來源于國家、省、市、鎮(街)各級財政和企業、市場等多方面投入,預計“十三五”環保重點工程總投資494.9億元。具體包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