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1-20 10:28
來源:中國水網
加強項目謀劃對接。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加強超前研究,完善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做好項目的謀劃、論證、儲備和跟進對接。立足資源稟賦,圍繞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開展全產業鏈招商、節會招商、精準招商。加強部門聯動,靠實招商責任,強化跟蹤服務,嚴格督查考核,抓好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工作。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不折不扣地落實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等重點領域各類顯性或隱性門檻,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領域,促進民間投資回穩向好。不斷優化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政務和法治環境,真心實意為非公企業排憂解難,堅決打破“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營造重商、親商、愛商、安商的發展氛圍,充分激發非公經濟發展活力。
八、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著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率達到46%左右。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依法制定并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提升城市設計水平,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統籌城市建設布局,加強對建筑高度、體量、風格的管控和指導,提高城市建設風貌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彰顯城市美感和特色。加強違法建筑清查治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網絡及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兼顧人民防空需求,推進重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抓好慶陽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污水處理廠運營達標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突破行動,力爭所有縣市區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達標運營。推進城市棚戶區、城中村、危舊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建立綜合型城市管理數據庫,50%的市州建成三維數字社會管理服務平臺;完善城市抗震、排澇、消防等應急設施和綜合防災系統,構建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運行安全保障體系,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格局。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布局,加快公共交通、供水、垃圾處理、消防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有效銜接。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扎實推進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特色小鎮建設,發揮小城鎮聯系城鄉的重要節點作用,促進城鄉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加快蘭州新區開發建設。緊緊圍繞國家賦予蘭州新區的戰略定位,堅持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提升有效結合,統籌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和生態保護建設,理順體制機制、優化規劃布局、強化產業支撐、完善城市功能、促進人口聚集,加快把蘭州新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綜合型現代新城,力爭生產總值增長20%以上。
九、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快生態建設步伐。加大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力度,全面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兩江一水”區域綜合治理、渭河源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規劃。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大防沙治沙用沙力度,完成營造林350萬畝。抓好張掖、隴南、敦煌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和甘南、定西、蘭州、酒泉4市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開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實施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0平方公里,治理率達到28.65%。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緊緊圍繞為人民群眾創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堅持思想不松、力度不減,確保自查和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全部整改到位,努力讓人民滿意。持續改善大氣質量,鞏固“蘭州藍”治理成果,提升科學化治理水平,把對市民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加強空氣質量監測,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各地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空氣優良天數持續增加。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水域岸線保護和河流納污管理,規范河道采砂,繼續開展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把水環境質量目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地表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廢舊農膜回收和尾菜處理利用力度,破解農村垃圾污染治理難題,繼續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大自然保護區管控力度,推廣甘南全域無垃圾的治理經驗,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盡快實現全面達標排放。加強重點防控區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堅決消除病險尾礦庫、堆渣場、采空區等生態環境安全隱患。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積極推進省以下環保監管體制改革,完善激勵約束制度體系,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推動循環綠色發展。鞏固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成果,抓好工業、建筑等6大領域節能降耗工作,支持有色、鋼鐵、石化等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和清潔生產。推動排污權和節能量交易試點,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十、編密織牢社會保障網,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共享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努力讓全省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健全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以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分流職工、復轉軍人等為重點,落實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建立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長效機制,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以上。完善省際勞務協作對接機制,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500萬人以上。推進全民參保,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調整完善大病保險相關政策,提高重特大疾病高額醫療費用的保障水平。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完善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管理體制。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