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3-15 09:55
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兩會接近尾聲,但關于它的熱議仍將持續,作為“十三五”規劃的六大方面之一和2016年重點工作之一的環保,是今年兩會關注的焦點。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整個工作報告中,作為建設美麗中國強有力的保障,在過去五年和今后五年中,環保行業取得了哪些成效,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前景,直面多大的挑戰?
“十二五”—環境形勢嚴峻壓力繼續加大
在“十二五”環境規劃中,全面總結了“十一五”時期以來環保工作取得的成效,減排指標均提前完成,也客觀的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環境壓力繼續加大。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一些重點流域、海域水污染嚴重。
2、 部分區域和城市大氣灰霾現象突出,許多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
3、 農村環境污染加劇。
4、 重金屬、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顯現。
5、 部分地區生態損害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態環境比較脆弱。
6、 核與輻射安全風險增加;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居高不下。
7、 環境保護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執法力量薄弱,監管能力相對滯后。
針對上述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規劃中提出了相關約束性指標及計劃實施的重點環保項目工程。
“十二五”—加大治理力度環保成績斐然
環境保護作為惠民生促和諧的重要任務,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在“十二五”以來,黨和國家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完成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推進污染減排,全國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4800萬噸,累計達1.75億噸;全國脫硫、脫硝機組占火電總裝機容量比例由2010年的82.6%、12.7%提升至96%、87%;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8400萬千瓦,約占全國煤電裝機1/10。
發布國家環保標準493項,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執行更加嚴格的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開展生態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成自然保護區2729個,在23個省(區、市)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支持7萬個村莊實施環境綜合整治。
單就2015年來講,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預計分別同比下降3%、3%、5%、9%以上。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1%。
從上表可以看出,“十二五”時期的前四年我國對于污染治理的投資力度在不斷加大,大力的財政投入,帶來的結果便是污染物排放量的減少。與預期目標相比,四項污染物減排均在2014年達到既定目標,完成預期。
1、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連片整治
農村飲水安全
2013年7月,環保部發布《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技術指南》,并選擇江蘇、寧夏兩省(區)作為試點省份,啟動了全省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
“十二五”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10多億元,支持5.2萬個村莊開展環境整治,直接受益人口達9千萬人。2014年,有1610個鄉鎮達到國家級生態鄉鎮建設標準,農村投入環境衛生的資金達到169.9億元,其中垃圾處理63.1億元。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行政村為5.5萬個,占行政村總量的10.0%,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農村投入污水處理的資金達到63.8億元。
此外,已有25.0萬個行政村開展了村莊整治,占行政村的45.7%。2013、2012、2011年中央下撥60億元、55億元、40億元用作環保專項資金。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一直受到政府關注,2014年,國家安排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資339.2億元,用于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解決5844萬農村居民和812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
2、大氣聯防聯控
“十二五”以來,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是顯著的。自空氣質量新標準實施以來,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161個城市實施。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較2013年相比,各指標均有下降,達標城市個數亦在增加。由于我國一些地區的酸雨、霧霾和光化學煙霧等區域性大氣污染嚴重威脅民眾健康,為此在2010年環保部就會同發改委、住建部等出臺了《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并規定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開展。以京津冀為例,作為聯防聯控的代表,環保作為推動京津冀一體化建設中重要的一環,其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政策及保障措施。
(數據來源:環保部網站)
3、推進ppp項目
PPP模式在環保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環境綜合整治。2014年,PPP成了環保產業的關鍵詞,為15年盛宴的開啟了序幕。15年5月25日發改委上線的PPP項目庫中,環保類PPP項目數量最多,總計能達到370個,數量上占比達到35%。
但總投資額在1700億元左右,僅占項目庫總投資額的8.5%。環保PPP項目中水務PPP項目數量居首,且多為新增項目,而流域管理項目數量不多但投資規模較大。12月4日,財政部、發改委同日發布3份PPP文件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30個PPP示范項目清單以及國家發改委《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為2015年的PPP項目落地打響了發令槍。
4、開展海綿城市建設
近年來,我國北京、上海等多座城市頻繁出現城市內澇現象,“城市看?!爆F象的頻發,顯現出我國的公共設施基礎建設還存在不完善之處。為有效應對這一問題,逐步消減雨洪風險,自2010年起,國務院、住建部、水利部及財政部等通過頂層設計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海綿城市建設。在2014、2015年不斷出臺政策法規,于2015年4月,發布了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名單,共計16個城市入圍,分別為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并在同期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和地下綜合管廊示范工作。截止2015年8月底,31個省市自治區和234個曾受內澇的縣級以上城市將海綿城市列入政府報告或年度工作重點。
“十三五”—機遇挑戰并存市場規??善?/strong>
工作報告指出,2016年將繼續重拳治理大氣霧霾和水污染。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擴大綠色環保標準覆蓋面。加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縱觀2016年的環保工作,仍舊以水、氣、土三領域為主線,著力圍繞改善環境質量的核心,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緊緊依靠技術,鼓勵環保企業自主創新,加強社會資本引入,用好公私合營模式,輔以“互聯網+”,融合生態城市、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等頂層設計,打造和倡導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
在報告中公布的100項重大工程和項目中環保方面涉及水環境治理,工業固廢及危廢處理處置、生態保護及修復幾個領域。在持續關注下,將有巨大市場和機遇撲面而來,誠然,面對利好的政策形勢和待開的千億市場,風險和挑戰也潛藏其中,應專心致力于技術層面,夯實基礎,做好創新,理性冷靜的對待這一“大蛋糕”。
幾大領域迎藍海有望變身“錢海”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導致在重視經濟發展追求GDP的同時,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損害。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一起并入的綠色發展理念,是將環境保護作為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發展模式,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條件之下的。被稱之為短板的環保產業,如何借力“十三五”,迎來產業發展新藍海。
1、土壤修復領域
根據土壤污染調查公報(2005-2013年)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3.7%、2.8%、1.8%和1.1%。我國土壤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我國土壤污染的問題不容樂觀,是亟待標準出臺,予以加強管控和治理修復的關鍵時期了。
在三大領域污染中,土壤污染具有滯后性和持久性。長久以來未受到有效關注,法律法規制度尚不健全,資金投入亦有不足,試點示范項目少,且多以場地修復為主,礦區修復和耕地修復還相對薄弱,相關的技術支持還較為匱乏。據相關統計,2015年至今,我國公開招投標的土壤修復項目32項,投資金額約23億元。從招投標項目的數量及投資額看,近三年市場發展處于相對平穩狀態,投資額雖有所增加,但規模仍舊較小。且除了一些大型工業污染場地,目前的污染修復還是依靠政府出資,融資渠道相較而言,還相對單一。由于尚無清晰的盈利可見,多數企業和商家仍舊持觀望態度。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土壤修復市場尚處在起步階段,但隨著作為綱領性文件“土十條”的即將落地,有望推動土壤修復領域開展實質性工作,在后續配套政策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開展1000萬畝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4000萬畝受污染耕地風險管控”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的協同作用下,可加速需求的釋放,進一步打開市場。據渤海證券參考美國土壤修復歷史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并假設“十三五”期間我國GDP年復合增長率保持8%,預估我國“十三五”期間,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6257億元,其中2016年可達751億元。
(數據來源:渤海證券)
2、固體廢棄物領域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加大,我國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不斷增加,
2015年福建漳州PX項目爆炸及天津港事件的發生,再次將我國的環境應急事故處理和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推向風口。據環保部規劃院測算,預計“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將增加到每年2萬億元左右,“十三五”期間社會環??偼顿Y有望超過17萬億元。根據行業發展,未來幾年固廢市場規模將占環保投資總額的30%左右。而目前大概是24%左右,據此測算的話,前瞻研究院認為“十三五”期間固廢處理行業投資區間在4.25-5.10萬億之間,那么到2020年前,我國固廢處理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中指出,未來將建50個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這也意味著,固廢處理市場將在重大項目推動下,進一步開啟。
3、污水處理領域
去年11月,環保部發布《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曾一度在業界引起熱議。據統計,截至2014年8月,住建部實時管理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共有3900座,日處理能力1.55億立方米。其中,一級A污水廠約860座,日處理能力2925萬立方米。一級A污水廠的數量占比約22%,若按日處理能力計,則比例不足20%。這意味著全國尚有約八成的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排放標準低于一級A標準。這意味著,在新標準的約束下,污水廠提標改造將掀起熱潮,不考慮排放限制的條件下,以一級A作為統一改造標準,改造成本以從一級B提升到一級A的標準、按單價750元/m3估計,完成所這些污水廠改造所需投入為943億元。
此外,與城市污水處理相比,我國化工污水處理比例讓然偏低,未來處理比例具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有專家分析表示,我國工業廢水產出量大、覆蓋面廣、種類繁多,處理難度大、成本高,單是化工廢水處理市場,未來每年將達到約2000億元,是城市污水的近三倍。
4、污泥處理處置領域
污泥作為污水處理的產物,一直以來是處理難題,“重水輕泥”的現象突出,“十二五”規劃中,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近4300億元,其中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投資347億元,僅占8%。近年來,污泥處置行業逐步受到政策重視,2015年1月《關于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的發布,污水處理費的提升,污泥處置市場有望打開。若按污泥處置成本270元/噸計算,每噸每天污泥投資成本為65萬,以2020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要求,未來五年污泥運營空間近340億,投資空間達224億。
然而,較于歐美發達國家已近百年的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歷史,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仍略顯稚嫩。污泥處理技術“百花齊放”,工藝路線不完善,處理成本高等問題都制約著其發展,未來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仍是重點。
5、海綿城市、地下管廊建設
為緩解城市內澇及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海綿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設被視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以海綿城市為切入點,推進我國綠色化進程是符合頂層設計要求的。據估算,中央財政資金補貼三年累計總額將超300億元。面對巨大的市場規模,其發展前景相當可期。但也應看到其中發展的不足,當前,海綿城市的盈利模式基本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處在探索階段,因此,探索技術創新,支持和注重這一行業的平臺建設,廣泛開展試點示范,加強國際交流,是推進其建設的有力保障,也是綠色發展的必然之選。
相關契機分析
1、 政策法規
僅就2015年頒布的政策法規來看(不完全統計),平均每月就有一到兩項政策落地。政策作為指導性文件,將有效的支撐和規范環保產業發展,更好的指導“十三五”環保工作進行,當然,在某些子領域還存在多個標準、法律法規缺失等現象,“十三五”時期應加強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和體制的健全,推進標準化和規范化。
2、 市場動向
1)ppp項目推進
2016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PPP模式推廣進入了第二個年頭,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為PPP模式推廣保駕護航。財政部PPP項目數據財政部于2016年2月29日發布了PPP項目地圖,可通過該地圖查詢各省PPP各類項目數量及PPP項目總金額。
公布的大項目地圖中共有7116個PPP項目,涉及總投資8.3萬億元。其中環保類項目共989個,占所有PPP項目的13.9%,在所有類目中數量第二多。
環保類PPP項目區域分布分區域來看,貴州PPP項目總數及環保項目數都最多。貴州、山東、四川、新疆、河南、遼寧、內蒙七省環保PPP項目超過50個。
2)環保+互聯網:
在“互聯網+”大潮席卷之下,從在線監測到大數據應用,環保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盎ヂ摼W+”不僅推動了環保產業政策層面的“謀篇布局”,更以新思維推動環保產業迎來滿眼生機。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與環保產業的完美結合或許能夠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實現兩個產業的雙贏。
3)并購重組:
在氣、水、土三大領域帶來的數萬億“蛋糕”刺激下,環保企業紛紛開啟“爭搶”模式,并購重組已經成為環保產業發展的催化劑。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國企紛紛將目光鎖定在趨勢持續高熱的環保行業,跨界入主,行業內企業也不甘示弱,發起并購基金設立,積極加快海外并購。據統計,2015年以來已有61家公司披露涉及環保領域的并購重組事件,并購交易總價值超562億元。
由于環保并購基金的熱潮剛剛開始,加上一二級市場的巨大價差、產業整合的需求等因素,環保并購基金在2016年將繼續得到市場的持續關注,為行業發展帶來契機。
【小結】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持續加大,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承載力臨近上限的狀況亦不甚樂觀,“十三五”帶來的環保機遇是巨大的,但需要做的也還很多。相信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將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一大支柱產業不會是遙遠的夢。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