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3-20 15:22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成苗苗
編者按:隨著多樣利好,環保產業進入大時代,產業新常態開始形成。如何將萬億級環保需求轉化為市場有效需求?企業如何抓住時代機遇,站對風口,成就“大未來”? E20環境平臺特別策劃,與十數位領先企業家主題對話,探討“如何構架環境產業新常態?”。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文/成苗苗
本文為對話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笠鈞。
E20 環境平臺:趙總您好。最近大家都在提一種說法“博天現象”,這些年博天面臨快速增長,您認為哪些因素促成了這樣的增長速度?
趙笠鈞:這些年博天的營業收入從2010 年的2.1億到2014 年的14.5 億,到2015 預計25 億;員工人數從2011 年242 人,到2013 年993 人,再到2015 年近1400 人,短短幾年,博天獲得了比較快速的增長,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有三個原因——混合的動力、合伙的魅力、共同的未來。
E20 環境平臺:對于混合,我們知道博天在結構上經歷過幾次變化,請您具體跟我們談談。
趙笠鈞:博天環境有很多故事,過去十九年中,公司結構上就發生過比較多的變化。最初的博天環境是隸屬于北京城鄉建設集團的國有控股企業,2000 年與美國最大的環境咨詢公司美華集團(MWH)合作,美方持有60% 股份,變為外資主導企業, 這是博天第一次混合。
美華集團退出后,因虧損嚴重,以1 塊錢的價錢出讓股份,但接手者必須承擔近2000 萬元美華的擔保債務。那時候我們管理團隊不甘心公司就這樣倒閉,基本上把身家性命都搭上了,能抵押給擔保公司的都抵押,就這樣,我和我的團隊接手了博天。
2005 年至今,博天環境在治理結構上形成了混合所有制;2010 年,博天環境(當時的名字是“美華博大”)股權結構做出調整,國投創新投資基金公司成為股東;之后的博天不斷調整股權結構,具有央企背景的國投創新是博天的第二大股東,而國內知名的民營企業復星創富是博天的第三大股東。
E20 環境平臺:您剛剛說混合是動力,這幾次混合分別給了您和公司怎樣的動力?
趙笠鈞:這每一次的變化,都讓博天獲益。美華集團決定退出中國時,博天經歷了一段困難時期,但回憶起來,我認為不止是困境,雖然美華集團中途退出,但我們還是非常感謝這家公司,他們給我們帶來了超前的環保理念、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管控運營經驗。
美華集團退出后我們不甘心公司就這樣倒閉,接手了博天,我覺得上帝是公平的,因為我們在從事著一個良心事業。
之后國投的進入,給博天環境帶來了一系列有利的資源。國投創新和復星創富成為我們的股東后,這樣的一個股權結構,對公司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強勁的動力,所以我叫它“混合的動力”。
E20 環境平臺:博天經歷的這幾次變化,可能不僅是讓博天成長,您個人從中有什么感悟?
趙笠鈞:今天對博天來講在經歷了這樣的困難以后,在我內心心路歷程上,每次都會覺得自己內心的煎熬,但不管是為了面子也好,還是責任也好,總之覺得不能輕易放棄,如果你放棄了就是真的放棄了,你要堅持下,哪怕這個時候你去跟股東講,跟其他可能的伙伴,包括對銀行去講,也許你自己的堅守會得到支持。讓我特別感動的是重慶水務,2005 年、2006年特別困難時,600 萬銀行貸款到期我們還不了,也想不到別的辦法,那時候中關村擔保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去找重慶水務跟客戶講我們遇到了這個困難。當時我們團隊說,你不講,如果客戶知道了都會很擔心,你還主動跟客戶講?那個時候我們找了重慶水務,重慶水務的領導了解之后說“你們公司是非常誠信的公司,項目做的非常好,我們評估了,我們支持你們沒什么風險”。這也是我們強調品質的原因,因為品質曾經救過我們的命。今天來看品質是一個現實的價值,給我們帶來更多機會。每次面對問題的時候,堅持做對的事情,在當下可能有很多壓力,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是你心中要相信,你堅持做對的事情,未來呈現的結果一定是好的。
E20 環境平臺:您以前是在政府工作,在大家看來這都是一個“金飯碗”,您為什么后來決定離開政府專注于企業了?這個過程是不是有一個轉折點?
趙笠鈞:真正的轉變要從我個人的一段經歷說起。
2008 年汶川地震,那時候我還是城鄉建設集團的成員,5 月22 號被派往四川抗震救災。住在破爛不堪的房子里,每天余震不斷,晚上睡不著覺,因為你不知道今天晚上會發生什么樣的余震。但就是這段經歷,讓我開始思考了。人都說四十不惑,那年我剛好四十歲,晚上躺在床上我就在想,如果今天晚上我的生命終結了,別人會怎么評價我?在那之前我更多的是追求個人名利,而公司從成立到2008 年,我的團隊一直跟著我打拼,我覺得一直沒有為他們著想。經過那段時間的思考,從四川回來,我決定專心經營公司,我有一個原則就是一定要讓我的每一個股東都享受公司過去的成長。
E20 環境平臺:您是怎么讓股東、讓員工享受公司成長的?
趙笠鈞:我的解釋是讓員工成為公司的主人。博天每次引進外部資本時都對公司關鍵崗位員工開放一部分股份。目前,博天已經擁有83 個持股人。我曾經有60% 的股份,現在稀釋到了20%。我相信對博天每個關鍵崗位的員工來講,公司就是他們自己的企業,有了這樣的體制機制,我們就擁有了一個共同的未來,現在我的團隊比我還要有激情,這就是合伙的魅力。
E20 環境平臺:相信有了這樣的體制,您的合伙人在未來會更加有干勁。博天成立有二十年了,過去的成績很明顯,對于未來您有怎樣的規劃?
趙笠鈞:這二十年博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過去的發展當中幾度險象環生,當初我們曾經困難到全年只簽了一個合同,而且是在1998 年10 月19 號才簽訂。1995 年至1997 年,博天只服務一個行業,只有正大企業一個大客戶,東南亞金融危機來了,泰國企業正大退出,博天就失去了業務。經歷過這個“生死關頭”之后,我們就開始反思:客戶單一,行業單一造成了博天的困境。所以從1999 年起,我們開始真正拓展業務范圍。我也感覺公司無遠慮必有近憂,對未來應該盡早作出趨勢判斷。
基于這樣的教訓,博天開始重新思考定位,確立了水業關聯的多元化戰略。我經常跟團隊講,我們專注在水的方面,但在水領域我們又要做縱向和橫向關聯產業的整合。經過多次調整和拓展,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天元大中華”的業務構成,即博天工程、博元裝備、博大科技、博中資本、博華水務,分別負責工程運營、環保設備研發、生態修復、投資并購與業務整合、水務資產投資運營業務。
E20 環境平臺:現在大家討論未來,都在談新常態,隨著移動互聯時代來臨,環境產業之前的政府、環保企業二維關系時代,正在演變為政府、環保企業、民眾的三維關系時代,在此背景下,博天如何建立新的三維平衡?
趙笠鈞:新常態下,B2C 可能會變為“B2 大C”。為此,我們成立了博樂寶公司,專注于提供家庭環境整體解決方案,公司產品涉及智能凈化設備、智能穿戴設備、健康食品及健康檢測設備等,開辦“健康水行動”活動,為每個家庭提供最健康的飲用水。同時依托于集團在環保行業20 年的專業經驗和大數據積累,設立博匯檢測,成為區域布局最廣的水環境企業之一。
不同的版塊需要不同的管理和人才,設立多個分公司專門負責某一領域業務,可以吸引不同的人才,實施不同的績效考核制度,從而優化管理。隨著業務領域的擴展,現在博天已擁有28 家分公司,近1400名員工。
E20 環境平臺:28 家分公司、1400 名員工,而且分散在不同的區域,對于這樣的企業,從管理上有哪些問題?
趙笠鈞:這1400 人對我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壓力,快速增長帶來文化的稀釋是我最擔心的問題。
E20 環境平臺:對于這個問題您是怎么避免的?
趙笠鈞:為了增強企業的文化凝聚力,我要求博天各地分公司裝修風格保持一致,進到博天在全國各地的任何一個辦公室,看到都是一樣的風格,一樣的文化,一樣的精神面貌。我經常跟團隊說:我們開28 個分子公司很容易,但是我們能不能把28 個分公司子公司開成同一家公司,做出來項目品質都是一樣的,這個對我們是很大的一個挑戰。于是,我們采取了分布式管理,對分布式的管理我們要求內聚最強,就是每一個事業部都非常強;第二協同最佳,一旦我們需要區域間的合作的時候,要有很好的協同性;第三整體最優,有些單元的工作需要他們做些放棄和犧牲的時候,要求大家有整體最優的思想。我們博天做了這些探討和努力,有這么一群可愛的人,才得以在快速發展的時候保證品質,保證文化。”
E20 環境平臺:博天二十年的成績在行業內很吸引眼球。現在有了清晰的戰略布局和先進的管理辦法,對于未來,您覺得博天是否準備充足了?
趙笠鈞:有了這樣的發展,博天是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我不這么認為,其實現在我們比任何時候壓力都大。今天我們真的站在了對的風口,大時代,大資本,大市場。然而目前國內環保產業還很小、很分散。前些天我看到一組環境商會數據,目前國內水、固廢、大氣行業沒有一家收入超過300 億的企業,所有水務運營公司收入總和僅為260 億。規模太小,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研發工作、吸引儲備人才,環保行業正處在春秋戰國時期,長此以往不利于環保產業健康發展。環保產業需要競合融通。到2020 年,我相信到時中國會有一家公司的收入超過今天所有水務行業的總和,也會有市值超過千億的公司,整個行業也需要有這樣的信心和勇氣。當然博天也會努力,現在我的團隊比我更有激情,我想說一句話——博天為未來而來。
對話系列文章:
新時代下,如何構架環境產業的新常態?--與18位環境企業掌門人對話
【對話】廖偉豪:大投資、高技術門檻的項目將成為外資軍團的主攻方向
【對話】朱勇軍:轉型路上,企業要有前瞻性眼光
【對話】趙笠鈞:對現在的掌控取決于對未來的把握
編輯:任萌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