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3-22 15:15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任萌萌
編者按:隨著多樣利好,環保產業進入大時代,產業新常態開始形成。如何將萬億級環保需求轉化為市場有效需求?企業如何抓住時代機遇,站對風口,成就“大未來”? E20環境平臺特別策劃,與十數位領先企業家主題對話,探討“如何構架環境產業新常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本文為對話杭州錦江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元珞。后續企業家對話將持續發布,敬請關注。
E20 環境平臺:作為垃圾焚燒領軍企業的負責人,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事業?怎么看當前垃圾焚燒與社會公眾的“矛盾”?
王元珞:近十年來,城鎮居民的垃圾生產量正以10% 的速度快速增長,以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區為例,為了消化這些日益增長的垃圾,填埋場已填高達百米,還有5-6 年就將達到飽和,杭州已無法再找到合適的垃圾填埋土地。“垃圾圍城”已經不容忽視。
早在12 世紀,中國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朱熹就提出了“天無棄物”的觀點。近二、三十年來,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日益短缺,處置固體廢物并把它轉化為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讓垃圾“變廢為寶”,成為新的能源,綜合傳統垃圾處理的優劣性比較,同時根據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三化”標準,“垃圾焚燒”或是最優選擇。
來自德國的研究顯示,當垃圾被運往焚燒廠時,二惡英單位含量就已達50納克,生活垃圾經過焚燒后,垃圾中原有二惡英得到有效分解,向空氣排放的二惡英只相當于原有含量的1%。而中國近10 年垃圾焚燒技術飛躍式的進步,已經實現了對二噁英的高效處理,實現了二噁英的近零排放。
通過先進技術焚燒、轉化,是一條較為符合“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標準的途徑。本該是個朝陽產業,可怎么就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了呢?“垃圾焚燒”走進社會輿論的誤區,關鍵在于在此中沒有形成以政府、企業、百姓為三角的穩定關系。
E20 環境平臺:您如何看待“鄰避效應”?
王元珞:建立垃圾處理項目,解決日益凸顯的“垃圾圍城”難題,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緣何得不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從公眾角度看待此問題,“鄰避效應”是反對項目的主要考慮,都希望垃圾得到科學有效的處理,但都不希望垃圾廠建在自家門口。導致的結果是,政府的“民心工程”從民心出發,卻沒有抵達民心。
“鄰避效應”不斷出現,還有一個原因,即一些民眾對環境監管缺少信心。即便上馬項目已通過環評,但人們還是擔心企業未必完全按照要求去做。這種擔心并非多余。倘若項目企業為自身小利益而犧牲環境,受害的還是當地民眾。
因此,“鄰避效應”不是某一群個體的心理體現,而是政府、企業、百姓三方關系存在矛盾的折射。
對于垃圾焚燒,企業的心態和目標都要擺正,不應該只停留在賺錢的層面,還要追求高標準,企業有責任去做到更好的技術,垃圾焚燒企業要看清楚老百姓正在關注的是那些內容,了解其背后有什么樣的力量在推動,才能給百姓帶來更多的附加利益,不管從行業本身,還是責任角度,當前形勢下,老百姓的心理都需要被修復。
E20 環境平臺:您覺得如何才能理順這個“三方關系”,讓企業更好地發展?
王元珞:先看新加坡的案例。位于“花園城市”新加坡本島西南的裕廊島,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煉化產業中心,但在新加坡,很少發生對該項目的抗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新加坡在環境保護方面制定了嚴格標準。對于大型工業項目的啟動,環保部門會在項目設計時加以控制,貫穿開發、運行的每個環節。此外,新加坡政府和普通民眾之間溝通管道的暢通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鄰避效應”。
在“垃圾焚燒”的博弈中,政府、企業、百姓三者關系相互依存,也相互制約,關鍵是形成三方合力。其中,企業的自律性是維持三者關系穩定的首要條件。還有什么是比周邊的老百姓看著干凈的煙囪、環境良好地企業更有說服力?
政府合理科學的規劃,以及及時到位的監管措施是維持“三角”穩定的一劑強心針。而老百姓不能只做垃圾的“生產者”,更應成為垃圾處理的主力軍,對“垃圾焚燒”多一些理解,從源頭上認真做好垃圾分類。
只有三方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才能真正解決眼下迫在眉睫的“垃圾圍城”難題,真正推動垃圾產業科學、穩定發展。
E20 環境平臺:外部環境往往會影響企業發展,而企業真正要生存、獲益,還是要自身的進步。杭州錦江集團作為行業的先行者,不僅是國內最早投資垃圾電廠的企業,也是國內最早與高校合作,進行產學研結合,將流化床焚燒技術產業化的企業,目前也是國內垃圾焚燒項目最多的企業,想請問,錦江是如何做到了這么多“第一”的?
王元珞:先行者,不僅是先做,更應該引領。垃圾焚燒產業的“先行者”應包含三方面的內涵:
首先要是一個有目標、有理想、有愿景的企業,并對垃圾焚燒發電產業有一個正確理解和定位;
第二,先行者還應擁有產業先進技術、優秀人才、卓越管理;
第三,須在整個市場與產業的高度上,確定清晰的商業模式和戰略規劃。
錦江集團在1997 年就將垃圾發電廠確定為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成為錦江集團的主產業,并立志躋身全國前五名。帶著這種信念,在近20 年的艱辛探索中,錦江集團堅守夢想,堅持先行,推動著中國垃圾焚燒發電的產業化進程。
錦江集團與浙江大學展開緊密的產學研結合,研究開發出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流化床垃圾焚燒,走出來一條適合中國垃圾焚燒的道路。
E20 環境平臺:新常態下,錦江集團會如何做?如何引領呢?
王元珞:新形勢下,我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解決環境問題越來越迫切,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愈加不滿,“鄰避”現象也不曾消跡。而新環保法、新排放標準、新市場需求直接對企業提出更嚴格、更全面的要求。
錦江集團仍將堅定走好、認真走好、踏實走好以垃圾焚燒發電為核心的固體廢棄物協同處理之路;堅定不移地做好流化床垃圾焚燒技術引領者的作用;堅定不移地學習各種技術,成為新技術的集成者、推廣者和實踐者。
另外,在E20 環境平臺的倡導下,錦江集團還將堅定做藍色垃圾發電廠的踐行者。未來的垃圾發電廠一定是高標準、資源化、近零排放、信息公開、環境優美、親民和諧的藍色垃圾發電廠,是讓政府信任、老百姓信服、企業自豪的垃圾發電廠。
錦江必須轉型。將從專注于做垃圾電廠向以垃圾電廠為核心的固體廢棄物共同發展的“環保產業園”轉型。
企業轉型絕不僅僅是產業轉型,而是全方位的轉型。首先,觀念要轉型,垃圾焚燒電廠轉為藍色垃圾處理廠,焚燒轉為綜合處理與利用,垃圾轉為固體廢棄物,將承擔責任、保護環境作為第一要務;其次,技術要轉型,從專注做流化床技術轉為將各種技術結合,成為學習創新型企業;第三,管理要轉型,提升管理水平,運用現代化網絡技術推動精細化管理,更高效地管理企業。
E20 環境平臺:對于垃圾焚燒,你提到“技術”這個詞的頻率很高。錦江集團也一直是垃圾焚燒流化床技術的領先者,對于垃圾焚燒,您有著怎樣的看法?
王元珞:流化床發展的這些年,遇到不少坎坷,走到今天,是不斷堅持的結果。2014 年6 月《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燒工程技術導則》出臺,對于所有從事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燒的企業和研究者們,是一個大喜事,希望大家要認真地學習導則,規范自己,不斷創新。
當前,民眾對垃圾焚燒有更高的要求。這要求從事流化床焚燒的同仁,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以認真、科學的態度學習更多的技術,提升流化床技術,同時把其他的技術融合進來,真正為中國垃圾處理的產業化做出應有貢獻。
E20 環境平臺:當前所做的任何努力與堅持都是為了一個更好的未來,那么,您認為錦江未來之路應該如何走?
王元珞:錦江集團不僅做先行者,還要繼續做好引領者。做企業猶如做人,錦江集團將以“信譽為生命”的理念努力走好未來之路,為中國環保事業貢獻力量。
未來是一個共同合作、共同發展的世界。錦江集團的文化也是一種合作文化,追求“為正則剛,有容乃大”、“發展共成,價值共享”,愿與大家共同發展,合力實現中國夢。
“2015(第十三屆)水業戰略論壇”將于3月27-28日在北京友誼賓館盛大舉行,屆時十數位企業掌門人將圍繞“大時代 大資本 大夢想”主題,以主題演講和焦點對話的形式,展開思想碰撞。歡迎參會。
對話系列文章:
新時代下,如何構架環境產業的新常態?--與18位環境企業掌門人對話
【對話】廖偉豪:大投資、高技術門檻的項目將成為外資軍團的主攻方向
編輯:蔡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