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3-25 15:12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李曉佳
編者按:隨著多樣利好,環保產業進入大時代,產業新常態開始形成。如何將萬億級環保需求轉化為市場有效需求?企業如何抓住時代機遇,站對風口,成就“大未來”? E20環境平臺特別策劃,與十數位領先企業家主題對話,探討“如何構架環境產業新常態?”。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文/李曉佳
本文為對話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
E20 環境平臺:習總書記曾指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是欠賬太多了,我們的環境已經達到或臨界達到生態承載的邊緣。這樣看來,環境雖然一直在治理,但效果似乎不是很理想,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文劍平:習總書記對生態環境的表述讓我們更有緊迫感。我們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這不只是環保行業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道德以及價值觀缺失的根本性問題。如果社會責任意識缺乏,加之沒有社會道德觀的約束,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必然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自己不會“叫”、不會“鬧”,雖然關乎民眾的生活,但民眾分散式的訴求表達,使他們的聲音很難集中起來,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所以,目前的現狀是,環境投入越來越高,環境治理的公司也越來越多,但反過來生態環境卻越來越差。
E20 環境平臺:新一屆政府對環境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新環保法》等一系列政策也不斷完善和優化著整個環境治理的大氛圍。毫無疑問,這將為環保企業帶來利好。有很多人也由此預判,環保企業做大做強的時機已經到來?
文劍平:企業是市場哺育出來的,大企業只有在健全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才能產生。大樹需要成長在肥沃的土壤中,就如同亞熱帶長出來的是樟樹,而寒溫帶才能長出來草甸一樣。健康、有序、公平的市場經濟“土壤”里,才能成長出大企業。目前,在我看來,我們的環境治理市場還不是成熟的市場經濟,這樣的環境下要求培養出大企業,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我不會苛求企業必須發展到多大。
E20 環境平臺:那么可能有人會問,企業不做大,如何生存呢?
文劍平:在“土壤”環境還沒有十分成熟的大形勢下,企業要做大很難,那么我的企業又靠什么生存呢?這可能取決于企業家的價值觀和追求,對我來說,就是想干點有意義的事情,為社會、為國家、為老百姓解決一些環境難題做些事情。
目前,我們國家的水環境存在兩個最明顯問題:“水臟”和“水少”,且久治不愈。關于“水臟”,我們有很好的解決“藥方”—— MBR,采用MBR技術,能把污水處理為地表Ⅳ類水,優于國家一級A 的排放標準。我們已經做了1000 萬噸/ 天的污水處理項目,且做了的地方都沒有說貴。
解決“水少”問題也不難,用我們的DF 膜技術就可以把地表Ⅳ類水進一步處理為地表Ⅱ類水,只需要1 元/ 噸的運行費用。DF 膜是碧水源經過六年時間,投入近2 億元開發資金,研發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產品,在全球屬于原創。目前在北京翠湖新水廠已有成功應用的案例。但是新技術的推廣怎么就那么難呢?假如我有治療癌癥的藥方,恐怕早就被捧上天了。如今“水臟、水少”就快成為水環境的“癌癥”了,我們絞盡腦汁開發創新技術,卻在技術推廣上遇到不小的困難,常常遭遇“暗殺”,我深感奇怪。
E20 環境平臺:您提到“暗殺”,我們怎么理解這種“暗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
文劍平:我們在一些水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水生態環境十分敏感、根本就沒有水環境容量的地區拓展市場的時候,有些人說污水一級A 的排放標準已經很高,不需要做到Ⅳ類水標準,總是千方百計扼殺我們的技術。正如愛迪生發明的投票機,雖然會使國會選舉結果更加公平公正,計算票數也更快,可是因為用投票機后就不能作弊了,國會拒絕使用。同樣的,我們的技術再好,有些地方也不用,跟投票機類似,新事物的產生會打破原有的利益壁壘。
如果是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或技術時就是以性價比來衡量,以物美價廉作為標準。環境產業相較其他產業具有其獨特性,很多領域屬于公共服務范疇,具有較強的政府引導性與計劃性,產業中還有諸多鏈條沒有引入市場競爭范疇。
E20 環境平臺: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企業還是“小苗子”的時候需要的養分少,只要在稍微肥沃的土地就能長起來;現在碧水源已經成長為比較大的“樹”了,需要的養分更多,需要的市場環境更大,也能更深刻的體會到市場環境的重要性?
文劍平:法國能成長出兩個世界500 強的涉水環保企業,而相當于幾十個法國國土面積和人口的中國,有幾萬家環保企業,卻沒有一家進入世界500 強。這些企業只能算是“作坊”,碧水源只是一個稍微大一點的“作坊”。但這不是因為我們無能,不是我們沒有技術,也不是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糧食”。正如人的成長是需要糧食的,企業發展壯大的“糧食”就是市場。
做民用的行業往往是付出一分汗水就會得到一分回報,因為在民品領域老百姓負責打分,產品價格都是由市場決定的。在中國民營企業能做大的往往都是有公平市場環境的。比如,若是一個國企去做淘寶網,或許就不會有如此成就;同樣,如果我國有一個“互聯網部”,可能也就沒有今天的百度了。環保行業最大的困境是沒有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現在談要做大企業,還存在天花板。
E20 環境平臺:十八屆四中全會高度強調“依法治國”,這是不是能夠緩解目前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碧水源又是如何尋求發展的?
文劍平:雖然目前市場環境充滿挑戰,為什么我們還要掙扎中前進呢?我不知道環保領域到底有多少人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進入的。我成立碧水源,不只是想做企業,更想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我把解決國家面臨的“水臟、水少”這個水環境問題當成了我這一輩子的歸宿。
五年前,我們開始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開拓市場,業界都稱之為“碧水源模式”。實際上公私合營是被逼出來的。環境產業的市場在政府手里,所以要跟各個地方政府合作,剛開始即便“卑躬屈膝”也要去合作。
合作不僅要“雙贏”,而且要讓對方“贏”得多一點。我們提供技術和資金,技術都是不作價的;對方做董事長,我們當總經理,通過這種模式,我們成功開拓了一些項目。云南水務就是一個典型的公私合營成功案例。
2011 年5 月,碧水源使用超募資金6 億元投資到云南水務市場,與云南省水務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合資建立云南水務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云南水務”)。碧水源占合資公司49% 股份,云南水投占51% 股權。目前,云南水務已經向香港聯交所申報上市。其實碧水源是最后一個跟云南水投談合資的,但是對方很認可這種模式,他缺資金,我有;他沒技術,我有;他缺機制,我也有,而且是成熟的市場化機制,馬上就可以實施。國有企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市場化的機制,否則企業這臺“機器”就很難有驅動力開動起來。
碧水源這幾年一直在用自己的實踐進行企業機制的改革探索。如果我們一年能做成功2 個城市,那么20 年就可以做到40 個城市,從而就可以解決更多的水環境問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于我們來說,“燎原”談不上,只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燃起一點點“火星”,這就是我們掙扎著前行的動力。
E20 環境平臺:碧水源在創新商業模式,用實踐探索企業最好的經營機制,目前國家也在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PPP 模式,這是不是在創造您所希望的市場環境呢?
文劍平:現在國家正在提倡的“混合所有制”實際上就是公私合營。談混合所有制要強調“三個必須”。第一,必須明確是誰跟誰混合;第二,必須明確混合的比例;第三,必須堅定不移的執行混合所有制,不僅僅是“鼓勵”和“應該”。
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構想,缺點是有的地方不明確、不規范。首先,混合所有制不是國有跟國有混合,那樣會強化壟斷,強化惰性,就應該約定不是民營企業就不能參與PPP,混合所有制必須規定是民營跟國有混合。第二是股權比例的問題,必須明確混合所有制股權比例。第三個“必須”是指對某些項目必須搞PPP,或者說必須實行混合所有制。堅定不移地搞混合所有制和PPP 才是國企改革的出路,才是打破壟斷,進行市場化改革的出路。
我們不能像俄羅斯一樣,一刀切地搞休克療法,全部私有化,但也不能不改。要改變市場環境,使民營企業更有實力一些,成長的更快一些,這樣民營企業就有更大的能力,去接納國家需要我們做的事情。允許民營企業上市、推廣PPP、搞混合所有制、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就可以使民營企業壯大,使環保行業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早日到來。我們很高興,改革正在路上,我們期望走得快點,我們一生的時間并不多了。
E20 環境平臺:雖然目前市場還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但它還是在不斷完善,讓產業充滿期待的?
文劍平:是的,對于國家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們內心充滿希望。發展經濟是一門科學,發展經濟的科學就是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也是一種科學,是科學就沒有“資本主義科學”和“社會主義科學”之分。只是以前我們的認識慢了一點,發展速度慢了一點而已。但是改革已經在科學的路上,這就是我們的信念。如果碧水源或者是其他企業在實踐中成功了,至少給政府提供了一個樣板,給改革提供了一個樣板。我們不要指望明天就變成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但我們在這里努力,使它逐步向公平合理、公開公正的方向前行。也許不久,我們的腳步就到達那個地方了。
對話系列文章:
新時代下,如何構架環境產業的新常態?--與18位環境企業掌門人對話
【對話】廖偉豪:大投資、高技術門檻的項目將成為外資軍團的主攻方向
【對話】張春霖:“產業資本+ 金融資本”將是環保公司的新模式
編輯:蔡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