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1-06 09:0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楊瑞雪
企業是產業的主體,領先企業更是市場的弄潮兒、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在固廢行業目前的領軍陣營中,既有老牌名企,也有新晉權貴,既有資本大家,也有民營實力派。
近日,幾大風格迥異的固廢名企齊聚“2013年(第七屆)固廢戰略論壇”,共探產業發展之路。在“總裁論壇”環節,在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的主持下,光大國際總經理王天義、杭州錦江集團總經理王元珞、中國環境保護公司董事長鄒桂金、上海環境集團副總裁邵軍、瀚藍環境總經理金鐸圍坐一堂,在談笑風生中分享著他們的企業智慧與產業思考,向大家展示了領先企業的“同”與“不同”。
從左至右分別是:傅濤、王天義、王元珞、鄒桂金、邵軍、金鐸
不同:風格迥異 各顯其能
資本大家——光大國際有限公司
王天義:打造綜合優勢 形成“三七二一”格局
光大國際連續兩年榮登“中國固廢行業十大影響力企業”榜首,是固廢領域的標桿企業。2013年,光大國際繼續保持爐排爐焚燒的市場領先,全產業鏈發展的商業模式清晰,合同環境服務模式也取得突破。在“十年成王”的過程中,王天義表示光大國際有兩方面的經驗可分享。
一方面,王天義稱,光大國際持續打造綜合優勢,從資金、技術、責任等方面全方位充實其綜合實力,并不斷開疆拓土,目前的規模形成“三七二一”格局,即用十年的時間,在全國30多個城市,投建了70多個項目,投資超過200億,純利達十幾億。
另一方面,“資金籌措能力和低成本財務運作是我們非常得意的。光大國際僅用兩年時間,就在資本市場輕松獲得50億元的資金支持。”王天義直言。光大國際的資本實力確實是助力其開拓市場、完善產業鏈的強大后盾。
王天義表示,光大國際今后將繼續“強身健體”,圍繞“執行力,綜合力,創造力,綜合力”四大要素發展企業,盡快做大做強。
實力民企——杭州錦江集團
王元珞:堅持是一種力量 包容是一種發展
杭州錦江集團在2013年以超過五萬噸的日處理總能力領銜固廢企業業績總榜,成就了16個項目、萬噸日處理能力的市場開拓業績,并成功打開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市場。“有統計表明,錦江的垃圾焚燒占到37%市場份額,最多的時候接近50%”。王元珞稱,錦江能走到今天,關鍵詞有兩個:堅持和包容。
作為流化床技術的堅守者,錦江始終堅定“尋找適合中國垃圾焚燒的技術”,把非議與質疑作為鞭策,不斷地改進提升,將流化床技術完善成熟。王元珞表示,“國際組織將中國的流化床技術列為五大技術之一,認為其在發展中國家很適用,如果我們自己放棄掉實在可惜。”
同時,王元珞強調,錦江始終很包容,并不排斥爐排爐等其他技術,也積極向同行業的優秀企業學習。她透露,錦江也將引進爐排爐技術,將其與流化床相結合,繼續探索適合中國垃圾焚燒的技術路線。
央企麾下——中國環境保護公司
鄒桂金:“最老的新公司” 專注固廢處理 探索資源化
作為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環境保護公司在2013年初步完成了中節能集團旗下的固廢板塊整合,并取得了近萬噸日處理能力的市場增長業績,并成功進入餐廚垃圾處理領域。
中國環境保護公司在環保圈內并不陌生, 算是環保行業內成立最早的企業之一,成立于1985年。鄒桂金幽默道:“我們在固廢行業起步很早,但是在此道路上并未專注堅持,如今我們又回來了,將會專注解決我國固廢處理問題,并探索廢物的資源化利用,以最小成本提供最優服務。”
鄒桂金表示,中國環境保護公司目前除了致力于城市固廢處理之外,也在積極探索農村廢棄物處理,目前建有6家生物質電廠。 如何將農村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產生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是目前公司的主要探索目標。
地方合資——上海環境集團
邵軍:環保企業的本質是環保 追求環境效益最優化
在論壇上,上海環境集團榮膺“2013年度中國固廢行業最具社會責任企業”。邵軍坦言,這是一塊非常沉重的獎牌,上海環境將更加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在活躍固廢市場的同時,為行業和社會作出一些貢獻。
在2013年10月,中國固廢網記者隨同50余位垃圾焚燒行業從業者,參觀考察了由上海環境負責的上海金山永久生活垃圾焚燒綜合處理廠。邵軍表示,這不僅是對社會與公眾負責的一種表現,也是同行之間的一次交流機會,在社會監督與互相提高下,固廢行業才會健康發展。
邵軍認為,環保企業的本質就是環保,追求的目標是社會效益最大化、環境效益的最優化、企業效益的合理化。邵軍稱,公司目前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頸,上海環境將不斷向優秀同行學習,尋求突破。
上市新貴——瀚藍環境股份
金鐸:轉型成為全國性的環境綜合服務商
瀚藍環境在2013年的固廢市場頗為搶眼,2013年,轉型、拓展成為企業發展的主旋律,發布了兩項近一年來固廢領域較具影響力的收購事項,并正式更名為“瀚藍環境”,全力拓展環境服務業務。由一個區域性的供水企業迅速成長為全國性的環境綜合服務商,有何奧秘?
金鐸表示,公司當時選擇垃圾處理行業實際是無奈的選擇,但南海發展秉持“做精品”的信念,逐步發展,成功轉型。“瀚藍環境”的名字在5年前就起好了,在用實力與理念取信于地方政府股東后,公司終于得以更名,正式“走出去”。
瀚藍發展建立的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近兩年受到業內的較大關注,其固廢綜合處理方案更成為獨特的“南海模式”,廣受推介。金鐸表示,“我們一直積極推動政府完善區域的固廢綜合處理,作為企業永遠比政府多想一步,技術儲備、綜合處置等要想在政府前面。”
相同:環保企業須注重社會責任
隨著環保行業的成熟,它們不再只專注經濟貢獻能力,同時更注重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作為固廢行業的領軍者,四位總裁均強調了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認為企業發展過程中,須重視公眾力量的參與,對社會作出一定貢獻。
“環保企業一定要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沒有責任就不要做環保。”王天義說,責任也是光大國際發展的要素之一。環保行業是非常脆弱的,我們要常常自省,才能往前發展。
王元珞稱,錦江集團一直把環保當成事業,更當做使命。環保企業上市不應純粹為了賺錢或者降低成本,應真正履行好我們的行業責任與社會責任。
中國環境保護公司每年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彰顯了其對社會責任的追求。鄒桂金表示,中環公司一直在思考,如何降低廢物處置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真正成就環保企業。
上海環境榮列“2013年度中國固廢行業最具社會責任企業”榜首,邵軍對此表示,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希望我們在行業內為大家樹立一個社會責任方面的標桿。
金鐸則強調,社會責任是環境服務業必須承擔的責任,體現了企業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體現企業的管理能力和價值觀,是環境服務業的“軟實力”。
編輯:楊瑞雪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